[一系一名片·中文系]重道强基,博习笃行

发布日期:2017-04-02浏览量:
分享到:

       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创立于2005年,是我院最早成立的学系之一,现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在校总人数1038人。
       建系十一年来,传承中山大学中文系优良办学传统,坚持学院“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的总方针,中文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重立德树人,强专业基础,抓三头三文,走岭南田野”的特色办学之路,专业建设富有成效、管理机制日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学践能力突出的优秀中文人才。
       ■学术强校:强化教师学术素养,培育特色科研平台
       中文系已初步建成一支年龄、学缘、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8人,包括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14名,助教6名。其中有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项目、学术造诣深厚的顶尖学者,也有毕业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博士和硕士。中文系常年特邀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团队为青年教师示范课堂教学、指导学术科研,并有计划地输送教师外出访学进修,努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综合素质。
       利用中山大学中文系办学师资和地缘优势,中文系筹划并逐步建立起由系正副主任、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学专家庄初升教授(珠江学者)、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顾问陈炜湛教授主持或参与指导的“广东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新华学院站”、“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中心”四大科研平台。依托上述科研平台,近两年,林玮、王惠老师已成功获得两项广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立项,陈小辉博士、程露博士也已在学界初步崭露头角。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新华学院站挂牌
       ■质量立校:立德树人学践并行,“三头三文”注重写作
       中文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文教人”的办学理念,同时结合独立学院重视应用实践的特色,建立起了极具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既包含文化修身类、中文六大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还包括应用性极强的实操课如新闻写作、节事策划、演讲与口才等,并逐步推进一批独立学院本科教材的编写。
       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中文系尤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大学四年形成了百篇作文、书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强化写作训练制度,该制度与全程导师制相结合,老师不但指导学生为文,还指导学生为人。另外,顺应社会需求,中文系强调学生三头(笔头、口头、指头)三文(作文、古文、英文)能力锻炼,努力培育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秀的中文人才。
       ■特色兴校:田野调查深入岭南,科研促进实践能力
       近年来,中文系走出了“在应用型科研中锻炼提升学生学研、实践综合素质”的特色办学之路。立足广东地缘,中文系组织学生成立了广东木偶戏研究兴趣小组、广东木鱼书研究兴趣小组、广东语言生活调查小组、麻涌水乡文化研究兴趣小组和麻涌籍作家古诗词整理汇编小组,由专业教师全程带领开展相关领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五个科研调查小组近年陆续产生了一批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学生研究成果。2016年,中文系还承担了广东省方志办的“广东自然村历史人文调查(麻涌镇)”的项目,共有50名师生参加。应用型科研既培养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组织领导、交际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此外,在“学生系列写作训练”部分,中文系从2010年起开展“广东之‘名’”寒暑假家乡调查征文活动,并将学生撰写的广东名人、名景、名食、名居、名俗的优秀习作集结成《广东物华录》,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连续出版三辑。该调查活动有效融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于一体,已成为中文系学研实践相互促进的出色成果。
\《广东物华录》
       ■开放办校:整合校外优势资源,推进就业平台建设
       近年来,中文系积极开拓协同育人途径,走出去,请进来,实施“一线专家进课堂”和学生集中实习计划,陆续引进知名媒体、文创机构专家来校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与南方文交所文创中心、今日头条、南方都市报、天河明珠中英文学校等均建立了学生实习协议,鼓励学生集中实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就业平台。
       ■就业报告
       考研录取率高 毕业生就业质量好
       截至2016年6月,中文系已培养毕业生8届,总计762名。其中有41名学生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此外,政府事业单位文秘、新闻媒体、教育机构成为中文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出口。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实践能力,中文系历届毕业生得到了相关就业单位的高度认可和青睐。
\2011届中文系翁健盈,供职单位:汕头电视台
       ■学系品牌
       广东文化考察
       2010年至今,中文系形成了学生品牌文集《广东物华录》(目前出版三辑),此外,通过广东文化考察,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学生骆凤与导师林玮共同署名发表的《龙川戏木偶戏调查与研究》(《粤海风》2015年第6期);学生洪敏君与导师张翠玲共同署名发表的《潮阳木偶戏的历史、艺术形态及传承危机》(《齐齐哈尔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3级学生李文杰负责的“广东木偶戏的民俗文化特征研究”项目成功获得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攀登计划)(经费1万元)。
       分身剧社获国内大戏节最高殊荣
       分身剧社是2011年5月,由中文系戏剧爱好者自发成立的学生戏剧社团。社团成立至今仅4年,便陆续创作演出话剧作品13部,并迅速从校内公演、中山大学中文堂演出走向广州大学生戏剧节和“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的舞台。2014年改编作品《人间童话》获广州大学生戏剧节优秀综合表现力演出奖,2016年7月,原创作品《我要上天的那一晚》赴京展演,荣获“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分身剧社参加金刺猬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