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兰社课——笔墨飞花,诗意流转,期待下一场诗歌之舞
发布日期:2024-04-20浏览量:次
春风拂面,四月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正是学习的好时节。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我们佩兰诗社迎来了一场精彩的社课。社课于4月14日下午2:15准时开始,地点定在静谧而舒适的定静楼1-C204。在这里,我们共同探索诗歌的海洋,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社课内容吧!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律诗的平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简洁明了的指南,但在深入分析后会发现其并不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对于五言律诗,这个口诀可简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在实际情况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并非都可以不拘。在特定的格式中,如“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可能犯孤平。同时,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是需要论及平仄的。因此,“一三五不论”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对于“二四六分明”的部分,虽然五言的第二字和七言的第二、四字的平仄需要分明,但五言的第四字和七言的第六字在特定格式中并不一定需要分明。例如,在“平平仄平仄”的格式中,第六字并不一定要分明。因此,“二四六分明”这一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这个口诀虽然简单易懂,但过于简化,没有涵盖所有情况,容易误导学习者。因此,在深入学习律诗平仄时,需要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冰纯师姐讲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连平是律诗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是诗句的句头出现是可以的,但是在诗句的句尾出现则是需要避忌的,这又称“三平尾”对于“三仄尾”是否合乎诗律,仍有争议,唐人不避讳。
孤平(律诗大忌)
王力所述,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王力认为的孤平是这样的:
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是仄的话,就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启功先生关于孤平的说法是:两仄夹一平
说说五律,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格叫做鲤鱼翻波:平平仄平仄,在唐朝就几乎当做正格了。这种“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唐诗中比比皆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寄罗劭兴》(唐·李商隐)
王士桢的说法是没有连续两个平声就是孤平。这种说法包含了王力的定义。
王力的孤平句式:仄平仄仄平,的确是没有连续的两个平声,救孤平的方式就是出现两个连续的平声:仄平平仄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冰纯师姐讲授孤平
拗救
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的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么在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为“拗救”。
拗救分为本句自救和对句自救。
本句自救
就是在一个诗句的某字违反格律时,用本句中的其他字补救;
对句相救
就是在对联句/律诗的上句中出现拗句时,在与其相对的下句中补救。对句相救,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句出现了“孤平”类型的拗句时使用对句补救,另一种是上句出现了错用平仄的拗句时使用对句补救。
冰纯师姐讲授拗救
半拗
半拗是指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半拗,可救可不救,和前两种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冰纯师姐讲授律诗知识
尾声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满教室,社课也在这满室的诗意中缓缓落幕。在诗歌的海洋中,我们共同探索、品味,让每一句诗词都化作心灵的滋养。
此刻,当最后一首诗句轻轻落下,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无限的遐想,走出诗社的大门。那些流转的韵律、深邃的意境,如同四月的花香,悄然飘散在心头,成为我们最美的记忆。
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诗意之旅,再次共赴诗歌的盛宴。
来源 | 中国语言文学系佩兰诗社
文 | 王耀祖
图 | 张佩妍
排版 | 张佩妍
初审 | 向银
复审 | 陈小辉
终审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