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听馆长言开平灰塑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9-08-05浏览量:
分享到:

       在开平,有着一大批令人回味无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目前为止,开平市列入的市级“非遗”项目达27项。开平“非遗”,是开平民俗和人文精髓的体现,是开平民俗风情和风俗文化的“祖传瑰宝”。
       那些散布在侨乡大地——开平的“非遗”项目与“世遗”交相辉映,共同唱响开平传统文化的“主题曲”,而开平碉楼与村落就是开平文化遗产中最激昂的“音符”。

\
图一: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7月30日下午,榕树社会实践队来到开平市文化馆,对魏巍馆长和罗顺飘副馆长进行了关于开平灰塑宣传推广的访谈。

\
图二:采访进行时 
 
       在采访中,罗副馆长说到,碉楼上的明珠——灰塑,虽不及碉楼那般家喻户晓,但在2015年申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其传承与发展也慢慢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

\
图三:队员与罗副馆长(右一)进行交谈 
 
       但即使是经过文化部门大力加强灰塑方面的保护和普及工作,灰塑在普通群众中仍存在知晓度不高的问题。
       对此,罗副馆长为我们解答道:“造成灰塑知晓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有两种认知方式,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对于当地人来说,灰塑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却可能不知道它原来就是‘灰塑’;二是,中青年力量的缺乏也是导致灰塑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三者,开平灰塑难以维持生计的刻板印象也可能是造成开平灰塑受到冷落的原因之一。”

\
图四:罗副馆长向队员举例分析 
 
       与罗副馆长的一番交谈让实践队队员们受益匪浅,对于开平灰塑的了解更有了新的视角、新的解读。
       开平灰塑是开平民间独具一格的手工技艺,它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非遗项目,对于灰塑本身来说,可以让其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开平来说,把非遗文化与开平的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开平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展示华侨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深入推进开平市各项产业的发展。
       我们足够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传承意识的提高,开平灰塑之类的民间瑰宝也将得到愈来愈充分的重视。

\
图五:魏馆长与队员们谈论灰塑的保护 
 
       在政策保护方面,开平灰塑申请非遗的成功受到政府和各领域的重视和保护。谈及此,魏馆长跟我们谈到了现今灰塑的保护意见。
       首先,政府政策应是一大推手。政府会出台更多的政策对此进行保护,也会举办更多的文化宣传和相关活动,以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挖掘出更多尚未发现的优质传统文化。
       其次,社会参与是另一推手。社会参与包括公益性社会团体、机构参与和经营性机构的参与,形成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的格局。

\
图六:魏馆长与带队老师杨帮琰副书记(右一)进行探讨
 
       总而言之,文化的传承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加之社会机构的配合,在广大群众之间形成传播和宣传模式,营造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社会氛围,最终将“非遗”打造成文化产业,使非遗成为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模式。这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还需要我们及更多青年力量包括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活动的加入。
       访谈结束,实践队队员跟随罗副馆长及文化馆办公室副主任余美玲参观了开平市文化馆九楼的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示馆内布置精美,陈列有序,开平当地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被很好地收藏和保护着,收纳包括开平灰塑、水口泮村灯会、金声狮鼓制作技艺、广合腐乳酿造技艺、开平民歌、开平壁画、开平玉石花、镇濠泥鸡等在内的27个开平本土非遗项目。实践队队员在参观的过程中无不发出惊叹,玻璃罩下的展品安静、祥和地向我们散发出传统手工技艺的奇妙和手艺传承人的匠心之美,个个精品,件件珍贵。在参观过程,实践队队员还留意到,展示馆内除了展示有开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摆放着48件来自省内省级以上的非遗项目展品,文化的交流没有界限,开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上一颗独一无二的明珠。

\\
图七、八:参观展示馆
 
\
图九:馆内部分精美作品展示
 
\
图十:“实践队到此一游” 
 
       “点亮”非遗需要时间的沉淀。我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感受到传承非遗道路“任重而道远”,这一番采访和参观,让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同时对于推动我们目前所做的灰塑传承调研活动也大有裨益。
       我们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开平灰塑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一定会熠熠生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榕树社会实践队供稿
文|叶苗苗、吴嘉慧
图|吴嘉慧
审核|杨帮琰
2019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