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首演铁枝木偶新戏《少年饶宗颐》,看台前幕后众人力量
发布日期:2021-08-12浏览量:次
团队自创自演铁枝木偶戏《少年饶宗颐》(↑↑戳图片看视频↑↑)
经过七天的不懈努力,由陈培森老师指导,金石木偶队共同演绎的铁枝木偶戏《少年饶宗颐》正式完成啦!
一、简介
《少年饶宗颐》共分为五幕——读书生活、游园之乐、妙猜灯谜、续父遗志、悼父作诗,从多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饶宗颐的少年时代。
从编写剧本、制作配乐到缝绣木偶衣服、制作木偶与排练,我们仿佛进入了饶宗颐的少年梦。
金石木偶队致力于通过《少年饶宗颐》这场自创木偶戏宣传潮州金石铁枝木偶戏,弘扬饶公精神,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铁枝木偶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精彩幕后
一场精彩的演出背后,是指导老师们与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一)指导老师
1.剧本指导——陈韩曦(饶学研究者、饶老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
本次故事主要取材于陈韩曦老师的著作《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
陈韩曦老师在《少年饶宗颐》创作期间为金石木偶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还赠送给每位成员一本《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与许多潮州特产。
陈韩曦老师在指导金石木偶队
2.技术指导——陈培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铁枝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陈培森老师自金石木偶队调研前期便为团队提供了大量帮助,从团队住宿到木偶制作、排练、演出场地等,陈培森老师百忙抽空,为金石木偶队提供了大量支持。《少年饶宗颐》的成功演出,离不开陈培森老师的悉心指导!
陈培森老师在指导《少年饶宗颐》的演出
陈培森老师为队员们示范木偶动作
(二)团队成员
1.剧本创作:郑珈泋、陈浩腾
《少年饶宗颐》的剧本由郑珈泋、陈浩腾两位同学参考《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一书创作而成。
2.音乐:陈浩腾
《少年饶宗颐》的配乐全部由陈浩腾挑选、剪辑而成。最后一幕“悼父作诗”中饶宗颐所唱的《优昙花诗》的配乐是由他自行谱曲并用钢琴演奏而成。饶宗颐台词的演唱也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3.木偶制作:艾大韦、郑珈泋
为了更好地感受铁枝木偶戏这项非遗文化,金石木偶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自行动手制作木偶身体。木偶制作主要由艾大韦、郑珈泋两位同学制作,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协作完成。
艾大韦同学在制作木偶的腿部零件
郑珈泋同学在绘制木偶的表情
陈琳同学在为木偶“做康复”(磨木偶零件)
4.木偶表演:艾大韦
艾大韦同学是山西人,此前从未接触过铁枝木偶戏,却在短短几天内迅速学会了铁枝木偶的操纵技巧。
陈培森老师高度肯定了艾大韦同学练习操纵铁枝木偶的辛勤付出,并说大韦同学若继续练习,“三个月后就可以出师了”!
艾大韦同学在练习操纵木偶
5.服装:周婷欣、郑珈泋
《少年饶宗颐》中扮演饶宗颐的木偶身上所穿的衣服亦由周婷欣同学自行设计,郑珈泋、周婷欣共同亲手缝绣而成。
周婷欣同学在设计衣服上的图案
郑珈泋同学在为木偶衣服绣图案
6.配音:林灵、詹梓铉、陈浩腾
本次为饶宗颐配乐的三位同学均为潮汕人。为饶宗颐配音的是林灵同学,旁白为詹梓铉同学,《优昙花诗》的演唱则由林灵、陈浩腾共同完成。
林灵同学有一定的潮剧基础,且有出色的音色,能演唱出饶宗颐少年时期的独特韵味。
林灵同学在为《少年饶宗颐》配音
陈浩腾同学精通乐理,全程指导了此次配音工作。同时,他还客串饶宗颐的父亲,将一个奄奄一息之人“演”得活灵活现。
陈浩腾同学在为饶父配音(↑↑戳图片可观看排练视频↑↑)
7.摄影、后期:陈琳
《少年饶宗颐》的拍摄与剪辑均由陈琳同学完成。比起其他成员,陈琳同学的出镜率更低。更多时候她是在站在镜头后捕捉着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成员们的一举一动,为后期撰写推文提供更多图片素材。也许您看到的只是短短不到11分钟的视频,但那却是她花费了不止五个小时的剪辑成果。木偶戏的精彩呈现,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默默付出!
陈琳在录制《少年饶宗颐》
8.推文:吴方方、詹梓铉
金石木偶队的推文主要由吴方方、詹梓铉两位同学制作而成,同时协助拍摄团队的精彩瞬间。一篇短短的推文,却是我们打磨许久的作品。每一篇推文,都是来之不易的成果。
吴方方同学在撰写推文
詹梓铉同学在撰写推文
三、队员有话说
郑珈泋
此次潮州铁枝木偶戏之行,除去最基本的木偶制作和木偶戏演绎外,让我难以忘记的是传承人陈培森老师对铁枝木偶戏深切的热爱与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执着。
一人二手三铁枝,撑起的不仅仅是一个木偶,更是一项应当更好发展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为期七天的学习中,我队不仅亲手创制了一个木偶,也亲身体会了一个木偶诞生的不易;不仅学会了演绎一台完整的木偶戏,也感受到传承一项文化的艰辛。这些点点滴滴都让我更加坚定在非遗文化的传承道路上。
艾大韦
此番去潮州,接触到了国家级非遗———潮州铁枝木偶戏,实际操控木偶,并完成原创剧作排演。
在体会铁枝木偶戏的同时,我的视线其实转移到了木偶戏之外的领域,这种视线转移来源于我们团队第一次观赏原生态的木偶戏,我从未如此沉浸在如此精致的文化世界当中。
木偶戏剧对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练,注定会对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产生积极影响,我还会继续深入铁枝木偶戏,甚至成为我的毕业论文选题。
陈浩腾
这与其说是一次调研实践,不如说是一次有趣的潮州文化之旅。我们学习潮州铁枝木偶的技艺,在戏剧编排中进一步领悟饶宗颐的文化精神。闲余时间,我们还品尝潮州当地美食、参观潮州文化景观,走街窜巷之余,也有不少意外收获。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我们对潮州文化有了更鲜活具体的认识。山在、水在、人在,文化就在。期待下次再来!
陈琳
我们金石木偶队在潮州学习了七天,了解、学习到如何操控木偶、木偶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以及和老师探讨了这项非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陈培森老师说的“如果木偶戏容易学的话,它就很难成为一项传统文化了。”这让我体会到,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支撑,这都离不开它们背后的文化传承人的付出。我们亲手制作了木偶、亲自编写了剧本和配乐,到最后呈现出了一份让我们满意的作品,我们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付出的一点小贡献而感到开心。传承铁枝木偶戏,我们任重而道远!
林灵
如今的铁枝木偶戏不断创新,剧目与潮剧也有了质的变化。它不曾拘泥于一方井底之中,传承人陈培森老师与他的木偶戏正在保留原有的质朴乡土气息的同时,不断结合现代社会进行创新,打破非遗给人带来的古董印象。当狭隘的思想被打破,铁枝木偶戏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它在我的手上是樽木头,但在手艺人那里,它便是一个生命体,有了灵气,这是我文字无法表达出来的震撼力,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深感其奇。
与铁枝木偶戏的相处时间虽短暂,其带来的力量却是无穷,身为当代大学生,不该被三卷诗书所禁锢,当纵眼而去,这泱泱大国的众多瑰宝,或许待人传承。
吴方方
关于此次三下乡,我感觉收获良多。无论是人际交往的能力,还是在实际动手的能力上。我都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并通过这个活动找到了自己需要加以改善的地方。同时,无论是饶学还是金石铁枝木偶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也都在我的精神世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我想感谢在这段日子里与我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们,和你们共同度过的每一天都像是美好的晴天。
周婷欣
期待了很久的三下乡,第一次近距离走近非遗,很激动!能亲自跟传承人面对面学木偶戏真的是个难得的机会。虽然疫情突发打乱了我们原本的计划,不过最后也中规中矩完成了之前定的任务。这几天去了很多地方,看到了不同的景色,感悟到了饶宗颐先生的学术精神,聆听陈韩曦教授的指导,还有陈培森老师对我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还有队伍里面每一位有趣的队员们……这些都构成了这次旅途中独特的记忆。
希望今后能有机会让铁枝木偶戏更广为人知,活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之中!
詹梓铉
很幸运也很感激能遇到这样一群有趣又有才华的人,更感恩一路走来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
《少年饶宗颐》的圆满成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一起熬夜……这样的时光是如此难能可贵!
而陈培森老师的艺人精神与饶宗颐先生的为学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发扬铁枝木偶戏与饶公精神!
希望有更多人能关注、保护铁枝木偶戏这项珍贵的非遗,而不是让它被时光的洪流淹没。愿未来有一天,铁枝木偶戏能闻名于世,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喜欢、热爱它!前路漫漫,我们共同期待!
团队成员合照(注:吴方方同学有事先行离开,不在合照中)
《少年饶宗颐》圆满结束!但关于铁枝木偶戏的故事,仍待续未完!
转载自“金石木偶队”微信公众号《首演铁枝木偶新戏,看台前幕后众人力量》,2021.08.10发布。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