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三下乡 |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拯救濒危的文化记忆迫在眉睫

发布日期:2023-07-24浏览量:
分享到: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唱东江水路歌了,如果不是你们这些大学生来调查,这个文化很可能就要失传了.....”顾亚丁奶奶握着队员的手说道。东江水路歌是一种流传于东江上的由东江上的疍民及行船上的船工所传唱的一种歌谣艺术形式。其歌词大多反映了清末至建国初年沿途居民的民间信仰和风土人情,是一本东江水乡文化的“活字典”。但是由于水路运输方式受到机械化发展的冲击,目前只有当年参加过水路运输的老人会唱,东江水路歌面临着濒临灭绝的现状。

为追溯几近失传的文化,追寻在东江浪花中翻滚的民俗文化遗迹,7月8日,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寻路东江筑梦非遗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在吴良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河源市江东新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活动,寻觅水路的回声。

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社会实践队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队员们已经收获不少成果。收集整理了现存的部分河段的东江水路歌的歌词,如惠阳到老隆、广州到贝岭等河段。在河紫路水上新村、古竹镇、临江镇片区找到十余位会唱东江水路歌的老人家,并录制保存下他们唱歌的珍贵影像资料。初步解读了东江水路歌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当年水路运输涉及的航点的物产、风土人情,水上居民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等民俗及信仰一类。更重要的是,队员们还从中发掘出了一批鲜少被关注的民俗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小江狮”舞狮文化。“小江狮”是区别于河源流行的“猫头狮”、惠州流行的“麒麟狮”的一种以武术打基础的、特殊的狮种,曾经流传于现今的万绿湖一带。“小江狮”也是在东江水运的传输下传播到了古竹镇和临江镇,现在仍然在这两个小镇中流传着。队员们还挖掘了河紫路、古竹镇和临江镇一带其余的东江历史文化,如石公神的传说、北帝庙会等相关的信息。并且还采集到原水上公社的相关信息,原水上公社于1956年组建,后改为船运公司。1997年船运公司破产后,员工大多居住在河紫路水上新村。还发现水上新村曾经存在过一所水上小学,这所学校是专门提供给当年水上居民的孩子们上学的,并且孩

子们平时都在学校寄宿。但水上小学大约在2010年之前就被拆建,旧址是现今的源南镇中心幼儿园。

东江水运的重要节点古竹镇三月初二北帝巡游 吴良生摄

从新丰江库区流传到古竹发展的“小江狮” 吴良生摄

循着水路的歌谣,历史浪花的涟漪逐渐显现。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社会实践队将每年都前往河源以东江水路歌为切入点对东江文化进行调研,并形成相关的调研报告。队员们将以满怀的热情和理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东江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之中,融入到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之中。


图 | 指导老师 吴良生

文 |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 刘思媛

责任编辑 | 刘思媛

初审 | 郑时捷

复审 | 指导老师 吴良生

终审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