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新华·优秀校友 | 王雨琦:深耕杏坛,心系新华

发布日期:2025-06-13浏览量:
分享到:


访谈者简介

王雨琦,中文系2015届校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语文教师,初三级级长,南沙区骨干教师。她在教育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25年被选为广州市第四批骨干班主任培养对象;2023年4月被认定为广州市南沙区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华南师范大学“华附联盟”教育集团学校2023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中,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其课例《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被评为2019年度广东省“一师一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和市级优课;在“华附联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等。

8C0A6

王雨琦学姐

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的校园里,初三语文教师兼级长王雨琦的身影总是忙碌而笃定。作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现广州新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走出的优秀学子,她的教育之路,始于一个未曾预料的转折,成于不懈的主动求索,如今在南沙的教育沃土上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职业路径的抉择与深耕

本科毕业时的王雨琦,心中怀揣的是记者梦。然而,父母的远见卓识为她推开了另一扇门。她坦言:“是爸爸妈妈的鼓励,让我继续深造。”在新华学院打下的扎实汉语言文学基础,如同一块稳固的基石,支撑她顺利考取了学科教学(语文)硕士。她深知,在珠三角的核心城市,硕士学历已成为敲开优质中学教师岗位的关键钥匙。在研究生的深耕阶段,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更让她在专业对口的探索中,确认了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

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王雨琦是南沙区倡导的“适合的教育”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在她看来,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是人才,只不过发展方向不同。”她的话语中充满包容与期待。这份理念,与她记忆中新华学院老师们的育人方式遥相呼应——那些耐心细致解答每位学生疑惑的身影,早已将“因材施教”的种子悄然埋进她的心田。面对新课标的挑战,她潜心钻研教材,把握不同文体的教学脉络,巧妙地将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这四大核心素养,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的语文课堂。

王雨琦的成长,是在多重角色挑战中淬炼出来的。从最初带班三年的班主任,到连续三年奋战在初三毕业班的教学一线,她对知识点的把握、对中考方向的研判日益精进。随后,学校将级长的重任交托于她,这意味着从管理一个班级跃升到协调整个年级的教师团队。“管老师比管学生更考验智慧。”她谈及其中的复杂与不易。面对挑战,她选择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广州市骨干班主任培训等提升项目,将专家提炼的“抓动力、抓规范、抓氛围、抓心态、抓关系”等管理精髓,转化为带好年级、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的实用策略。

王雨琦学姐在做年级工作部署

反哺母校的成长锦囊

对于母校中文系的学弟学妹们,王雨琦的分享真诚而实用。她结合自身经历指出,若志在珠三角优质中学的讲台,硕士学历往往是基本门槛。关于教师编制考试,她强调深入研读初高中教材、梳理清晰不同文体的教学逻辑至关重要。她殷切叮嘱在校学子务必珍惜时光,扎实学好专业课程,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她特别强调“主动”的力量——分享了自己大学时主动争取广州电视台实习机会,以及考研初试没达到心仪学校分数线后不气馁,辗转自荐最终成功调剂的故事,印证了“机会青睐主动者”的道理。

尽管离开校园多年,王雨琦的心始终与新华学院紧密相连。校徽、校旗更换等母校发展的点滴动态,她都通过校友群和公众号默默关注着。“新华给了我宽广的知识平台和主动争取的勇气。”她的言语间流露出深深的归属感。

从新华学院的课桌,到南沙中学的讲台,王雨琦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诠释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成长经验:既需要沉下心来,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扎实沉淀功底;更需要鼓足勇气,主动伸出手去,牢牢把握住每一个可能塑造未来的机遇。当新华校园的灯火,透过校友的耕耘,照亮了南沙学子的课堂,王雨琦正将她所理解的“适合的教育”,一笔一划地书写成无数少年青春篇章的动人注脚。


供稿 |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

文 | 张敏宜、王雨琦

图 | 王雨琦

编辑 | 吴婉儿

初审 | 赖琳莹、罗钰婷

复审 | 尹舒凡

终审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