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第一课 | 坚定自信,守正创新

宋俊华主任开讲2021年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发布日期:2021-03-28浏览量:
分享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21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建党的一百周年,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之年。值此之际,中文系宋俊华主任以“坚定自信,守正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贡献”为题,于2021年3月26日早上10:10在定静楼2-A202开讲2021年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参加听课的有2020级B班全体同学及系教工党支部部分党员共110多人。
\

图1 宋俊华主任在教授“思政第一课”
 

       讲课伊始,宋俊华主任便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文化的重要性。当今时代,谈到大国时,我们固然会想到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创新能力。而实际上,最核心的还是软实力,即文化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均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这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长远谋略。在今年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中国也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对西方有所忌惮,而是展示了大国的风采。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实力强大,更是因为中国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作为一名大学生,都应该用这样的文化底蕴和滋养来坚定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经典文化作品,比如传统的经史子集,而且包括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针对这番讲话,宋主任认为,这实际是在向人们鲜明地阐述:我们今天所要坚持的,不仅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更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始终不忘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对非遗的极高重视,恰恰是对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视。中华文化不仅有经典作家文化,且有大量民间作品,它是由无数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构成,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
        中文系的学子不仅要学好经典作品,掌握好语言文学,还要多观察身边的非遗文化,多学习非遗知识,坚定自信,守正创新。对待传统文化,只有把过去和当代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是活的历史。只有每个人自强自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延伸至社区、群体,乃至整个国家,这才是国家真正强大的体现。传统技能、传统民俗、传统知识、传统艺术,这些都是非遗的体现,但核心还是传统精神。
\

图2 中文系2020级B班全体同学认真听课
 

        课堂最后,宋主任提到,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把建成文化强国排在第一位。这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身为新华中文人,应该把国家战略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守中文之“正”,创中文之“新”。不仅要思考自己在当今社会上能做出什么贡献,还要主动把握国家发展趋势。正是因为国家对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视,中文学子因此有了更多元的选择,并能从中更好地找到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蓝靖
图/王伟菁
初审/黄敬皓、姚艳华
复审/余焱松
终审/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