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振风华少年志 蛰蛰文墨薪火传

发布日期:2021-04-01浏览量:
分享到:
       书香怡人,笔韵传情,阅读连接着横跨时空的互通思想,写作勾勒出穿越维度的意蕴迸发。而对于中文系的学子,品读中华笔墨的灵气,赏析中华语言的巧妙,亦助于我们培养阔达明理的胸襟、创作清醒独立的思想,而胸怀家国世代相传。
       旭旭暖阳,温温清风,带来了新的活力。正值此际,中文系分别于2021年3月29日10点和14点,在定静楼1-D201顺利举行了“2019级书评研讨会”。与会嘉宾及评委有:中文系王宝琴老师、王鹤松老师、余焱松老师、朱婳婷老师;参会人员有2019级全体学生和记者站学生。其中,优秀书评学生们积极展示讲演,评委老师们认真分析权衡优劣,会场洋溢着和睦奋发、随和认真的氛围。
 \
 图1 与会嘉宾老师及同学
 
       会议开始,在朱婳婷老师的主持下各位优秀书评学生依次上场,借助PPT分别以择书目的、选文意图、通篇构思、细节刻画以及作品影响等多个角度来展开讲解各自的书评。其中,袁子朔同学在介绍其作《三国演义》书评中讲到:“此书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我之所以选择蜀国的视野来充填我的书评内容,是由于个人对当时英雄情怀的抒发……”;曾丽同学在讲解《人生诲诲》书评中则详细介绍自己写作时的思路,并说明了借鉴之处和个人的独特见解;陈琳同学在详述“疯妇的悲剧”中,作者通过分析对比两个作品中“疯妇”的形象展开写作,想法新颖、构思独特;之后的同学们有序上台展示文作,介绍了众多作品书评,包括《我们仨》《古典爱情》《呼兰河传》《活着》《牡丹亭》《金陵十三钗》《浮躁》等。这些优秀作品中,字里行间中体现着19级中文系学子们的阅读广度及深度,同时也展现出19级中文系学子们认真求知、创新细致的学习品质。
 \
图2 学生讲演
 
\
图3学生老师互动
 
       莘莘学子勤学,孜孜师者不倦。在认真听完每一位同学的讲演后,评委老师们都能悉心地提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同学修改以提升作文水平。其中,王宝琴老师在点评《三国演义》书评时便提问到,“为什么选择蜀国角度描写?这样的选题有一定的局限性。”随后她便向同学讲道:“书评一定要有中心思想,要围绕主题层层铺叙,可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来丰富文章风格及人物形象……”余焱松老师点评则言简意赅,引人思考,他针对学生写作的完整性以及专一度进行了强调,让每一位学子能正确认识到文章缺点以及写作切入角度的不足,从而有助于中文学子的进一步成长。在评价《呼兰河传》书评中,王鹤松老师则说到:“写得最下功夫,文章很有层次感。但语言选择角度难度较大,刻画的不严整,书评创作应注重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点……”各位嘉宾老师们的点评体现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熟练驾驭度,应是每一位中文学子的学习目标。而老师们的全面完整的分析,亦充满了他们对每一位学子的学业关心与成才期望。这便是愈发熠熠生辉和薪火相传的中文情。
       至此讨论会结束。书评作为每一届中文系学生的必修写作,承载了一届又一届的中文情怀,也焕发着不断的活力续写经典创作新秀,似涛涛流水生命不止,风华不休。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黄敬皓
图/施德淇、黄锋萍
初审/姚艳华
复审/余焱松
终审/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