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第一课 | 初心与使命:关于读书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9-10-02浏览量: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成长于中国发展的黄金岁月,欣逢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则是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而努力读书。
2019年9月30日上午,我系2018级学生齐聚定静楼1-A502聆听由宋俊华主任开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政课,他站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带领我们思考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初心是什么。


图1、2 宋俊华主任上思政第一课
课堂伊始,宋俊华主任便提出了他对初心和使命的理解。他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应是读书立志,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担。身处祖国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服务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促进祖国繁荣昌盛,引领世界发展。随后宋俊华主任谈到“如何看待读书”这个问题。他指出,现今我国人均阅读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提醒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多阅读,提高人文素养,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拓展自身的眼界和格局,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生阅历。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什么叫读书?
宋俊华主任引用陈平原老师的话解释道,读书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读书是社会的一个职业,读书是生活的一个时刻,读书是精神的一种状态。不同定义有不同的境界,而最高境界是读书和人的自我精神联系在一起,达到精神的充盈。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说“阅读是为了活着”,蔡元培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宋代词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代又一代的前人告诫我们读书要有境界。
为什么要读书?
宋俊华主任指出我们不应该仅仅为了生存而读书,把自己当成谋生的工具,我们应该为活着而读书,让人精神丰满,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提高人生价值,滋养浩然之气。
读什么书?
就学生而言,如果把阅读简单分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类是专业读书,即工具类、基础类、前沿类、技术类、理论类;第二类是业余读书,包括修养类、欣赏类、博闻类、新知类、消遣类;第三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经典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我们不应仅仅只满足于专业需求,理应跳出专业书籍的圈子,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从读书中发现自己人生的欠缺,不断充实自己。第一、二类书籍固然经常能够让人感到其实用价值,但第三类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阅读经典,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在默默地阅读中,人们聆听来自古代传统的空谷足音,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
怎样读书?
从古至今,读书有三种境界,即好读书,不求甚解——名士读书;好读书,且求甚解——学者读书;不读书,好求甚解——豪杰读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将读书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大志做大事。
读万卷书,用我们的观察与思考,触摸新时代的脉络,去开启祖国更广阔的前途。

图3 同学们在认真听课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秦雯雯
图/刘凤珍
初审/秦雯雯
复审/李洁玲
终审/李靖、杨帮琰
文/秦雯雯
图/刘凤珍
初审/秦雯雯
复审/李洁玲
终审/李靖、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