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山大学写作营“中大新华行”系列 讲座之“创作·人性·救赎”
发布日期:2019-11-02浏览量:次
人生到底是自我毁灭还是自我救赎?或是这二者兼而有之。毁灭与救赎我感觉不矛盾,矛盾的是人心。结局不一定完美,但必须触动人心,面对人性我还是抱着乐观的态度的,或许这是我的死穴。
——题记
正值暮秋初冬之时,2019年10月29日,由中山大学英语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承办的中山大学作家营“中大新华行”系列讲座在我校东莞校区举办,4个平行主题讲座邀请4位海内外作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
“创作·人性·救赎”主题讲座在我校东莞校区定静楼2-B204举行,本场讲座由我校学科与科技管理处、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承办,特邀熊育群老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由我系副主任程露老师主持。
“创作·人性·救赎”主题讲座在我校东莞校区定静楼2-B204举行,本场讲座由我校学科与科技管理处、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承办,特邀熊育群老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由我系副主任程露老师主持。

图1 程露副主任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由程露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熊育群老师,随后,熊老师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长篇小说《乙卯年雨雪》是作家熊育群老师的作品,也是他的超越之作。在本次讲座中,熊老师以这部作品为例,以“创作、人性、救赎”为主题展开。
“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熊老师讲道,《乙卯年雨雪》这部小说是从自己家乡汨罗江两岸1939年8月的抗日史实出发,以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如何能写好这部小说呢?熊老师表示,并不是一味地去描写战争,描写战争的“惨”,而是要通过爱情描写来体现战争的残酷。
“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熊老师讲道,《乙卯年雨雪》这部小说是从自己家乡汨罗江两岸1939年8月的抗日史实出发,以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如何能写好这部小说呢?熊老师表示,并不是一味地去描写战争,描写战争的“惨”,而是要通过爱情描写来体现战争的残酷。

图2 熊育群老师在认真讲课
熊老师花费了14年去创作这部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也是遭遇了一些难题,如觉得自己的作品还不具备独特性。而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熊老师从一位日本女人的回忆录中获得了启发:战争的书就是一本“和平之书”,在创作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抗日战争”的视角,而是要跳出限制范围,从“中日战争”视角出发,回归到战争的本质,回到民族根本、种族文化等上面来,从日本人与中国人交错互动的视角来写当地抗日战争。因此,熊老师在这部小说中,站在人性、人类的高度,把战争中的双方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通过叙事描写,体现“人性”的思考。

图3 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如何去写好人物呢?熊老师去日本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注重对民族特性的真实重现。为了将日本“魔鬼”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他仔细阅读日本人的日记,注意每一个细节。
“没有真相,就不能够确定立场,没有立场,就没有思考。”熊老师强调,小说创作要注意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在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题材的价值意义对现实的作用,要体现出一个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没有真相,就不能够确定立场,没有立场,就没有思考。”熊老师强调,小说创作要注意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在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题材的价值意义对现实的作用,要体现出一个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图4 同学向熊育群老师提问
在互动环节中,有同学提问到,如何才能保持高涨的创作热情?熊老师回复到,因为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在于坚持,坚持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作品进行反复修改。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台下的同学们对熊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程露老师总结道,好的一部作品,都是要在创作过程中亲自去考察、体验,查找资料,需要反复修改。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台下的同学们对熊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程露老师总结道,好的一部作品,都是要在创作过程中亲自去考察、体验,查找资料,需要反复修改。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方小韵、秦雯雯
图/王健龙
初审/薛玉如、秦雯雯
复审/李洁玲
终审/李靖、杨帮琰
主讲人简介:
熊育群,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广东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杰出校友等。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德艺双馨作家等。出版有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文艺理论等20部。
熊育群,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广东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杰出校友等。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德艺双馨作家等。出版有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文艺理论等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