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华主任主持2019年“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 并作主题发言
发布日期:2019-06-10浏览量:次
6月8日,2019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简称“遗产日”) 活动之“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在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办。我系主任宋俊华教授主持论坛并在主论坛作主题发言。我系副主任李铭建,教师令倩倩、蒋晓晨、余焱松、齐留柱应邀参加遗产日活动。
“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 论坛,分别邀请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南京大学教授高小康等知名专家学者,研讨总结中国非遗保护理念、保护实践和保护经验。我系主任宋俊华教授在主论坛作了题为《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的发言。

在发言中,宋俊华主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不断探索的一种实践。多样性存在是人类文化的本质,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坚持非遗多样性存在与交流互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精神,也是世界各国开展非遗保护的基本起点。中国是《公约》最早缔约国之一,也是世界非遗保护的重要推动者。过去十多年,中国在非遗保护理念、法制建设、方式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了非遗保护的国际理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法制体系;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非遗保护方式、方法;深化了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世界非遗保护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经验。中国非遗保护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国际非遗保护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从左到右依次为:蒋晓晨、齐留柱、宋俊华、李铭建、余焱松、令倩倩)
副主任李铭建,教师令倩倩、蒋晓晨、余焱松、齐留柱受邀参加了遗产日的全部活动,并在活动期间与参会专家进行了积极交流。
2019年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 周年、以及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及中国篆刻、端午节等 22 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 周年。6月7日至10日,2019年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我国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齐聚广州市,通过展览、展演、座谈、论坛等系列活动,展现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齐留柱
审校/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