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举行2019年寒假田野调查动员暨文化专家见面会

发布日期:2019-01-14浏览量:
分享到:

       为贯彻我系注重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提高学生组织、沟通、写作等实践能力,我系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展开家乡的民间民俗、节庆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为此,中文系于2019年1月12日下午在定静楼2-D203开展“2019年寒假田野调查动员暨文化专家见面会”,中山大学中文系蒋明智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詹双辉副所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所助理研究员揭丽英博士等嘉宾受邀出席,与我系师生就田野调查相关内容进行交流。会议由我系李铭建副主任主持,我系宋俊华主任携相关教职员和2018级全体学生与会。
\图1 李铭建副主任主持动员大会
       本次大会的第一个议题是寒假社会实践田野调查动员。大会开始,系党总支副书记杨帮琰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为什么中文系学生要写‘我可爱的家乡’”。第一,“我可爱的家乡”是为了继承母体学校坚持了30年的“强化写作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做法,培养应用型学生,将写作与实际结合,以广东文化研习为突破,以扎根服务地方求发展。第二,中文系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天然的知识和心理亲和优势。他表示,每个人熟悉自己的家乡,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这一写作训练能真正做到“走基层,接地气”,显示中文系学子的执著和功底。第三,他强调我们不是写大众的、强势的非遗文化,而是写容易被忽视的、有温度的、地方的传统文化,从细节入手,通过自身经历,引发呼声和思乡的共鸣。第四,通过对家乡的调查及写作不仅能使我们健全爱人、爱物、爱家乡、爱世界之心,更能培养我们的家国情怀,记住文化的根,树立民族自信。
\图2 与会同学全神贯注
       接着,李铭建副主任为我们详细说明社会实践报告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他谈到,我们采访的对象无需局限于习俗,可以把眼界放宽,使内容充实;采访的内容应注意记录具体且在采访时要顺其自然。紧接着,《广东物华录》第七辑主编、2018级班主任代表刘姝老师简要介绍了《广东物华录》。“物华”取自《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寓意物的精华。这本书介绍了广东风物,弘扬了岭南文化。随后《新花圃》指导老师刘皓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我系系刊《新花圃》及其团队,号召我们学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学子积极创作,踊跃投稿。
       大会的第二个议题也即重头戏,是文化专家座谈会。我们刚刚迎来了2019年猪年,专家们首先为我系学生送上了新年寄语,希望大家新的一年打造好自身实力,为崇高理想奋斗,“身笔两健,‘猪’事如意”。这一别出心裁的祝福一下活跃了气氛,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座谈会上,蒋明智教授谈到,在田野调查中不仅能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贴切地感受艺术生活。他认为书法、写作、演讲都是一门艺术,而作为新时代的中文系学生,应该有艺术追求并为之奋斗终身。詹双辉副所长则注重于讲述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历,和我们分享了如何将文化产业和文化理念有机结合。与众不同的是,揭丽英研究员从男女性的角度和我们分享,她从实践中得出经验,笑称由于女生的好奇八卦心和亲和力都相对于比男生强,所以往往在调查中都是女生比较有优势。
\图3 蒋明智教授在讲解田野调查
       为了能够进一步解答学生的疑惑,我们安排了师生互动答疑环节。2018级学生吴其轩提出了有关城市文化调查进展的问题,专家们以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和佛山市禅城区南风古灶为例说明要保留文化的命脉,用研究历史发展去感受社会变迁。2018级学生陈颖芊的家乡历史较短暂,担心调查过程重复单调,无从下手。专家们表示,可以通过老一辈的口述来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由此还能增进感情。在调查中可以尝试去找移民的根,探究文化融合的过程。蒋明智教授强调,做田野调查一定要“深挖一口井”,不要“走马观花”,要用放大镜仔细看“花”,务必做到眼看、耳听、手摸、嘴问、鼻嗅。
\图4 2018级学生吴其轩提出问题
       大会最后,宋俊华主任作总结致辞。他对我系同学提出三点期望:开展“可爱的家乡”调查写作时要讲究安全性、真实性和挖掘性;要从细节处出发,写出真情实感,做到以文养文;要有时代文化赋予我们的责任感,锻炼好能力,透过本质揭示文化内涵。同时,他祝愿2018级学生在寒假期间能满载而归。
\图5 宋俊华主任作总结致辞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梁嘉燕
图/王健龙、刘凤珍
改/甘万怡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