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经典,伴我前行
发布日期:2019-04-05浏览量:次
音乐性是古典诗词的内在审美特性,承担着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而吟诵正是以音乐为纽带,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将文学语言与情感表达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吟诵,声情并茂地传达诗文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为了提高中文系学子的吟诵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2019年4月3日,我系邀请曾荣获中华经典吟诵大会成人组一等奖的2013级中文学子李文杰开设吟诵讲座。讲座于定静2-D203举办,由中文系李铭建副主任主持,佩兰诗社指导老师陈小辉副教授和中文系王宝琴教授、曾富城老师等嘉宾受邀出席,中文系2018级全体学生出席。

图1 中文系举办吟诵讲座

图2 李文杰师兄讲解吟诵相关知识
“人为什么写诗歌(文学作品)呢?”讲座伊始,李文杰师兄以询问的方式引导我们进入诗词世界。钟嵘《诗品·序》中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由此可知,诗能言志,歌以抒情。但诗歌写在纸上就能完全表达诗人自身的感情吗?毋庸置疑,这是错误的想法。诗歌还得通过吟诵才能真正传达诗人内心深沉的感情。
图2 李文杰师兄讲解吟诵相关知识
而后,李文杰师兄将吟诵与歌、曲、朗诵等常见的口语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告诉我们吟诵与三者的区别:歌以音乐旋律为主,不考虑文字的声调,故经常倒字;曲对文字声调较重视,但衬字、花腔太多,以娱乐大众为主;朗诵对文字读音重视,因被应用于课堂讲授,便常有夸张和做作的成分,与作品感情交流不足;吟诵则是用母语带有感情地吟诵出文字固有的声音,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长短,展示和破解文字的感情密码,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正确读书腔。
吟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文,李文杰师兄引用曾国藩先生“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邃之趣”一语来阐释这一观点,并提出了吟诵的基本要求:一、区分文体。二、知人论世。三、掌握主题。四、分析表达方法。五、琢磨诗歌特点,明确诗歌风格。六、自身能够创作。希望广大学子通过掌握这些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吟诵能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吟诵艺术,李文杰师兄还现场进行即兴表演,用不同的腔调为我们吟诵古诗词。婉约而温柔的语调轻轻飘过耳畔,此刻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地曼妙动听,瞬间教室响起了一阵又一阵掌声,现场可谓是热闹非凡。

图3 李铭建副主任(右)、王宝琴教授(左)与2019年春联征集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吴子龙合影

图4 李铭建副主任(左一)、陈小辉副教授(右一)与2019年春联征集活动二等奖获得者合影

图4 李铭建副主任(左一)、陈小辉副教授(右一)与2019年春联征集活动二等奖获得者合影

图5 李铭建副主任(左一)、曾富城老师(右一)与2019年春联征集活动三等奖获得者合影

图6 李铭建副主任为本次讲座作总结
如今我们没有古雅的书房却有幽幽书香,这就是那古人精致读书生活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积淀,只有这读书的古调才能感染各个阶层的读书人,或许吟诵历经各朝,总有一碗老汤在煨炖着那块文化艺术的酱肉,这便是那永远承接着中国人的书生之情。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秦雯雯
图/吴卓茵
初审/甘万怡、陆柳虹
复审/李洁玲
终审/李靖、杨帮琰
文/秦雯雯
图/吴卓茵
初审/甘万怡、陆柳虹
复审/李洁玲
终审/李靖、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