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 孔江平:普通话语音多模态研究与普通话教学

发布日期:2018-11-13浏览量:
分享到:

       为开拓师生学术视野,加强语言学科建设,我校特邀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孔江平教授做客“新华学者讲坛”,开设“普通话语音多模态研究与普通话教学”专题讲座。讲座由我校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和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于2018年11月12日下午在我校东莞校区举行。中文系学科带头人庄初升教授主持讲座,中文系宋俊华主任携我系师生出席。
\图1 北京大学孔江平教授做客“新华学者讲坛”
       语音多模态研究是国际语音科学研究的前沿,涉及到传统语音学、声学语音学、生理语音学和语音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讲座中,孔江平教授结合大量实验数据和影像资料,介绍了汉语声道发音模型、唇形模型、电子腭位、呼吸模型和嗓音发声模型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并展示了汉语语音多模态研究在语言演化研究、语言感知研究、语音识别技术、普通话教学、语言康复训练,以及口传文化保护等诸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在交流环节中,结合现场观众的兴趣和我系的人才培养方向,孔教授重点提到语音多模态研究目前在嗓音病理学和中小学生读写障碍方面的应用成果与设想,并建议我系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同学,可以多关注这些前沿研究成果。讲座后我系宋俊华主任、庄初升教授与青年教师们,也进一步围绕相关问题与孔教授作了进一步交流。
\图2 讲座结束后,我系宋俊华主任(右二)、庄初升教授(左二)及青年教师与孔江平教授(中)作进一步交流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语音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研究成果在其他相关学科中都有极大的应用空间。孔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介绍的语音多模态研究,极大地开拓了我系师生的学术视野,也对我校语言学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建设带来许多新的启发。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李洁玲
图/杨帮琰
审校/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