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 黄天骥教授谈“诗词的品读与鉴赏”

发布日期:2018-10-10浏览量:70
分享到:

       为了提高新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更好地“上大学”,我校特邀全国模范教师、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开设新生入学特色教育专题讲座——“诗词的品读与鉴赏”。讲座由学校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和中文系承办、中文系学生会协办,于2018年10月9日下午在定静楼2-A201开展,我校周云书记、李中生副校长、中文系宋俊华主任、夏茵英常务副主任和李铭建副主任等嘉宾出席,中文系2018年新生等全校200多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黄教授指出,中文系学生承担着弘扬民族自信心的任务,我们应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养。何谓经典作品?黄教授阐释:“在一定时期内有过重大影响,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认可的作品。”而在众多经典作品中,学习诗词的难度相对较小,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那如何品读与鉴赏诗词?黄教授由此指引我们领略中华诗词之美。
\图1  黄天骥教授讲授诗词品鉴技巧
       黄教授首先指出,中国是诗词大国,诗词流传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特点之独特,为世界上少有,学会去品读与鉴赏它们乃势在必行之事。中国的《诗经》、《离骚》、唐诗宋词,还有之后的元散曲,广义上都是诗,只不过细分上有诗也有词,但它们的规律和审美要求都是一样的。
\图2  同学们专心听讲
       紧接着,黄教授向同学们解答“怎么欣赏诗词”这一问题,并列举一些诗词帮助同学们理解与掌握。黄教授认为欣赏诗词之法有三:第一,弄清每个字词的释义。由于古代诗词大多用古汉语书写,书面语用得较多,同当今的普通话用语并不相符,因此我们可借助《辞海》等工具书去弄清每个字词的释义。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地仔细品味诗词。诗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而一个人的感情是受社会和一定文化影响的,脱离这些也容易产生误读。比如说“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两句,结合了苏东坡的经历就便可得知这并非写荔枝本身,只是一种在被贬状况下的反讽。而后,黄天骥教授通过阐述杜甫和李白的不同生活经历、性格,并讲解杜甫的《羌村三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宋之问的《渡汉江》这几首诗不同的归家情感与背景,表明了知人论世对品诗的重要性。第三,再创造,加入自身思考去读诗。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解释,通过知人论世去理解一首诗是细读、品读诗词的基础,而要实现真正地品读,还要加入我们的感情以实现再创造。黄教授认为,没有再创造就不是文艺。他通过讲解《石壕吏》深入阐解“再创造”的概念。《石壕吏》里的再创造是虚实结合,也是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要求,即讲求阴阳、刚柔、虚实的结合。在场同学听得入神,黄天骥教授的趣味讲解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最后,黄教授对“如何欣赏诗词”做如下总结:首先我们要知道诗人写什么,有什么思想,跟知人论世相联系起来;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我们还要懂得怎么写,这是品味,也是再创造。最后再驳,审问自己,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符合诗词的特点。
       黄天骥教授讲解完毕,本次讲座也将进入尾声。结合黄教授所传授的品读与欣赏技巧,我系宋俊华主任提醒新生要多读经典、多读诗词,要知人论世地去读,辩证地去读。
\图3  宋俊华主任提醒新生“如何读诗”
       讲座最后,同学们向黄教授请教问题并且都得到了详细的解答。其中,一位同学提问了“读诗的兴趣”,黄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就有格律,有强烈的音乐美,一字的不同也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感情,这就是乐趣本身,并且他也鼓励大家去写诗,这也有助于品读诗词。接着,系行政秘书吴桂玲老师提问“如何对隐晦的古典诗歌、奔放的外国诗歌和现代诗歌做一个再创造”。黄教授认为,读者作为审美的主体,要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了解中国诗词和西方诗歌各自的特点,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西方的诗歌更讲究理,叙事,我们再创造就需要思考理;中国则讲究情,情景交融,诗词一般是有意象的和境界的,我们再创造就要根据这意象和境界进行想象与思考。
\图4  我系新生向黄教授请教问题
       中华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瑰宝,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重视并学习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肩负起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黄祖儿
图/黄翠雅
改/甘万怡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