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系列讲座 之“大学生语言艺术修养”

发布日期:2018-10-18浏览量:
分享到:

       为了提升新华学子的语言艺术素养,由我校主办、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和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以 “大学生语言艺术修养”为主题的语言艺术系列讲座首场于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晚在定静楼一-F202举办。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文化部朗诵艺术考级高级导师、中文系校外导师万凤明老师作为本次讲座主讲人。东莞市煜枫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吴钦明总经理作为嘉宾应邀出席,200多名新华学子到场聆听。
\图1同学们认真听讲
       讲座开始前,煜枫教育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对在其公司实习的我系优秀学生进行表彰,我系2015级的赵文华师兄因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
\图2中文系赵文华获“优秀实习生”称号
       讲座伊始,万老师提出,语言艺术素养是一门需要我们终身学习,并且能终生受益的课程。
\图3万凤明老师给同学们讲解语言艺术的魅力
       首先,万老师将语言艺术的理论知识向我们作了详细的阐解。第一,语言。万老师解释道,语言分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要把他们融为一体,心、手和眼就要一致。第二,对象感。我们说话应该要有个对象感。语言中要呈现破浪式,声调要有起伏,以突出对象。第三,内在语。万老师指出,内在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使用内在语就是设些悬念。第四,情景再现。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我们说话走心之时,情也随即表达出来了。第五,轻重格式。我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需要加重音,并且读名字时要吐字如珠,字正腔圆。除此之外,还需注重次轻音音节。字典中字与字之间有个圆点,它既不属于重音,也不属于轻音,这便是次轻音音节。第六,停连节奏。我们的气要停断得有规律,读文章要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以此帮助文章的解读。第七,虚实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用实声说话,当情感爆发或者讲鬼故事时则需用虚声。第八,语流音变。比如说上声变调,两个普通话第三声组合在一起就是上声,比如“展览馆”,这就要变调:普通话声调里,214+214+214    35+214+214。   
       接着,万凤明老师教授我们如何“自我介绍”。由于面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需要的,所以做一个好的自我介绍显得尤为重要。在老师的鼓励下,两位同学跃跃欲试,勇敢地走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万老师也对他们的站姿和握话筒的方式做了一些纠正。他说道,站的时候要有丁字步,握话筒一般握中间位置,走上舞台向大家问好时要向前半步鞠躬,致谢后需向后半步鞠躬。万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自我介绍应该要包括姓名、来自哪里、兴趣爱好、此刻心情、梦想和祝福等的要素。
\图4自我介绍实践环节
       而谈到“如何发音”的问题,万老师给出了“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文本让同学们去实践。之后,万老师阐述,读时要圆唇发声,也要丹田发声,简单来说就是要“提”笑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为了让同学们的唇齿能锻炼得更加灵活,万老师让同学打响自己舌头去读《鹅》,虽这训练方式有较强的难度,但只要同学们对自己的发音勤加练习,定也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图 5 发音练习实践环节
       在发音实践之余,万老师带领在座学生将屏幕上的文本唱出来,现场欢笑不断,为本次讲座增添了许多乐趣。在这过程中,万老师鼓励同学们多听些民歌和经典乐曲来练习自己的气息。而后,同学们跟着万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万老师提醒同学们,朗读诗歌时眼睛要有神,节奏和声音也要给人以一种画面感。
不知不觉间,讲座也已到了尾声。语言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一个人可以不会很多东西,但一定要学会说话。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语言艺术修养也是一门必修课,学好它,自己将终身受用。
\图6在座同学一起朗诵诗歌
       讲座过后,我们对个别在座学生进行了采访。通过本场讲座,较多同学都学习到了不少关于语言艺术修养的知识。其中,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万老师讲解的发音实践,他们说:“这为我们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黄祖儿
图/陶思如、王健龙
改/甘万怡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