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系列讲座之“普通话应用技巧”

发布日期:2018-11-01浏览量:
分享到:

       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掌握普通话应用技巧,由我校主办、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及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语言艺术系列讲座第二场于2018年10月31日晚19:00在定静楼1-A301举办。本场讲座由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文化部朗诵艺术考级高级导师、中文系校外导师万凤明老师主讲,100多名新华学子到场聆听。
\图1 万老师进行演讲
       讲座开始前,万老师向我们简单讲解普通话的运用技巧,他指出,讲普通话应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气随情动,声随情变,情声气巧妙结合,由此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图2 现场同学尝试用普通话朗读绕口令
       随后,万老师让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绕口令等文本,并与同学们积极互动,活跃现场气氛。通过同学们的朗读,万老师对学生说普通话的标准程度有了大致了解,并围绕“普通话应用技巧”的主题,向同学们深入讲解普通话的内涵及普通话考试的答题技巧。
       首先,万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普通话之乡——滦平。为何要以滦平话为普通话的主要采音区?万凤明老师指出,滦平话属于北京官话。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没有北京胡同音的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更加符合普通话的标准要求。
       随后,万凤明老师带领我们简要回顾了上场讲座的内容,其中,他重点指出了普通话的概念: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图3 同学进行词语朗读
      普通话考试的内容为本场讲座的重点。万老师将应用技巧与普通话考试内容巧妙结合,并通过试题向同学讲解其技巧。考试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读单音节词。万老师指出,读单音节词并不难,只要我们每一个音节的朗读都能饱满、清晰、完整、到位且吐字如珠,不拖泥带水,并注意不多读、不漏读,便没有什么大问题。第二,读多音节词语。万老师请同学朗读屏幕上的词语,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纠正他们的发音。万老师强调,词语的词性不同,读法也会不一样;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读音也有所不同,例如“扎”字,表示缠绕在物体表面则为平舌音,表示刺进物体里面则为翘舌音;还有书面语和口语的读法也有所不同。此外,万老师还提醒我们,要注意词语中儿化音的读法以及重轻格式。第三,朗读短文。万老师谈到,我们朗读时可采取气托声、声传情的方法,做到声情并茂。他邀请了同学朗读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十二号作品,自己也亲自示范,加深同学们对朗读技巧的印象。第四,命题说话。命题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属于最难得分的环节,在这一部分,同学们须快速地组织语言,表达流畅,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且要按照普通话的口语语调来说话,不带朗诵的腔调,也切忌背诵文章,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最后,万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以“普通话的体会”为话题上台进行即兴表演,本场讲座以同学对本场讲座的感悟而宣告结束。
\图4 万老师与全体同学的大合照
       欢快的时光总是过得这么快,本场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缓缓落下帷幕。万老师在下周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与体验呢?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薛玉如
图/刘凤珍、吴卓茵
改/甘万怡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