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 项裕荣:古代小说的主题累积性

发布日期:2018-11-10浏览量:
分享到:

       为让新华学子了解古代小说的主题累积性,也为有意向报考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中文系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的机会,我校特邀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项裕荣教授开设讲座——“以《西游记》为例谈古代小说主题的累积性”。讲座由我校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和中文系承办、中文系学生会协办,于2018年11月9日下午3:00在定静楼2-A302举办。本场讲座由我系宋俊华主任主持,系党总支副书记杨帮琰及麻涌一中的萧顺芸老师、李燕萍老师等9位嘉宾应邀出席。
\图1 宋俊华主任致辞
       宋俊华主任为讲座作开场介绍。他指出,古代小说是中文系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学习领域,有很多话题值得我们讨论。其中,古代小说的主题累积性是学者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如何理解古代小说的主题累积性?项裕荣老师将以《西游记》为例向我们讲解。
\图2 项裕荣老师认真地讲课
       讲座伊始,项裕荣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何为主题?”他阐释道,主题一般是读者读完作品后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而解读作品又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宗教哲学的层面,第二个层次是政治伦理层面,第三个层次则是功利层面,指读者会欣赏某个小说人物。项老师以《三国演义》为例简要解读作品的这三个层次。他指出,由于我们对世界有不同层次的认识,对一部小说的主题也会有不同的层次理解。由此,他引出了人们对《西游记》五花八门的理解与看法,比如古人认为其有深意,而鲁迅先生认为这部作品出于作者游戏,胡适认为这是一部神话小说。项老师则最认同徐朔方先生的观点:“《西游记》的思想是大众文化的诙谐智慧、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现实不公的反抗、对权威和秩序的嘲弄,借助于取经故事,以神话形式表现出来。”项老师认为,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有着漫长的主题积累过程。
       《西游记》的主题是怎样演变的呢?首先,唐史中的玄奘西行靠的是一人的意志力。而到了宋代,玄奘西行已不再吸引人们,宋代民间小说关注的是一个人是否有本事,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在这基础上发展的。比如,孙悟空性格张扬,在宋代,皇帝轻贤与文人梦想相挂钩,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文人张狂的写照;再比如,宋人的话本中有英雄传奇与江湖侠义,孙悟空特别在乎江湖名声,因而“齐天大圣”的名号则经常挂在嘴边。孙悟空的形象价值非“佛”所能囊括,挑战一切权威,嫉恶如仇,同时,他也有着魔性。在明代,人们崇尚理学,当时出现了欲望的合理性以及童心说,这就有了猪八戒这一反映了俗世的形象。这其中也出现了反思,借此反映了明代社会皇帝无德与文人愤激。接着,项裕荣老师表明,《西游记》中唐僧代表着愿力,悟空代表着能力,八戒代表着欲力、现实,代表着对现世的批判。
\

\图3-4 师生专心听讲
       最后,项裕荣老师对古代长篇小说的累积性做出了总结:《西游记》是一部累积型成书,由于主题含混性,读者应要按时代来解读人物与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主题。
       结合本场讲座内容,宋俊华主任提醒中文系学生不仅要把书读好,还要走向田野,了解民间的故事、传说,探求小说的历史痕迹。
\图5 我系学生提出问题
       讲座最后,同学们向项老师请教问题并且得到了项老师的详细解答。其中一位同学提问“累积性是否为所有小说的特点”,项老师对“累积性”做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他认为,累积性不仅是复杂,还是世代的累积性,这不同于短时间创造出来的单一的、主题清晰的作品,累积性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特有的特质。
\图6 项老师与学生、麻涌一中老师交流
       讲座结束后,项老师与学生、麻涌一中的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他们共同探讨初一学生如何恰当解读名著《西游记》。学习了“世代累积性”这一小说特点后,相信中文系学生能得到启发,可以更好地学习古代小说,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文婷
图/蔡家怡
改/甘万怡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