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 张举文教授做客新华学者讲坛 开讲“非遗保护中的民俗认同与文化自愈机制”
发布日期:2018-06-23浏览量:次
为了加强我校师生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与自信,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我校邀请现任美国崴涞大学(Willamette University)东亚系教授、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张举文做客“新华学者讲坛”,开讲“非遗保护中的民俗认同与文化自愈机制”。讲座由我校学科与科技管理处主办、中国文系承办、中文系学生会协办,于6月22日下午在东莞校区定静楼2-C201举行。学校副校长李中生、中文系主任宋俊华、常务副主任夏茵英、副主任李铭建等多位领导参加本次讲座。其中,宋俊华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
本次讲座张教授根据在美国的一些中华文化传统践行,围绕“华裔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中国文化与海外华裔的界定与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承”等三个问题,对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的概念及其在海外的传承展开探讨。

张教授用生动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实践调查,在讲座中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用历史最悠久的美国移民(广东四邑人)的案例引出海外华裔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将自己在美国所调查到的华裔葬礼、公共空间(唐人街)建筑与文化认同相联系。他认为,从中不仅可以体现出族群间不同的文化信仰、宇宙观和价值观,亦可体现出华裔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随即,张举文教授提出了中华文化与海外华裔文化的界定与研究,认为海外华裔文化是吸收了其他文化因素的第三种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要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保留发展,因为传统是取舍适应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传承机制中,张举文教授认为,汉文化是与相关文化的历史互动和融合的。而海外中国文化的传承不同于在国内的,它需要有“第三方文化”的意识,因此,海外的中国文化是属于新的多元文化体。
在讲座的尾声,学生向张举文教授请教:“非物质文化是如何被证实为该地所有的文化?”张举文教授针对该学生的问题解答出非物质文化的证实是通过文献、实物考古、文字、图像和语言等多方面的调查而出的。

宋俊华教授表示,本次讲座对我系师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非遗保护中的民俗认同,对民俗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性意义。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陆柳虹
图/陈文彬、薛楚尔
审核/李洁玲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