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会议专题 | 宋俊华教授:非遗学科建设十年思考
发布日期:2017-10-17浏览量:次
2017年10月14-15日,“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全国高校非遗保护研究联盟会议”在我校东莞校区隆重举办。此次会议由我系联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加强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学术合作与交流。来自全国14个省份15个非遗工作站及相关学术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齐聚新华,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
会议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与范式”、“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站的工作汇报与交流”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14日上午,教育部与广东省两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我系学科带头人宋俊华教授在会上作“非遗学科建设十年思考”主题学术报告。报告由云南民族博物馆杜韵红研究馆员、我系副主任李铭建副教授主持。

宋俊华教授作“非遗学科建设十年思考”主题学术报告
对此,宋教授从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来出发,充分阐明非遗学具备发展为“学科之学”的四个基础和条件。但他认为非遗学目前还只是传统学科的“补缺之学”,而不是“独立之学”,非遗学要走向独立,还需着力于加强非遗联盟建设;建设非遗学术平台;开展非遗史料、案例和基础理论的整理和研究等方面上。
主持人李铭建副教授总结认为,宋俊华教授的报告站在的非遗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独立与发展提供了思考方向。

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全国高校非遗保护研究联盟会议现场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王鑫垚
图/校记者站、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
审校/李洁玲 杨帮琰
文/王鑫垚
图/校记者站、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
审校/李洁玲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