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 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天骥教授教你写对联
发布日期:2017-12-22浏览量: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知不觉间,春节即将到来,不免让人想到从古到今逢年过节必备的春联。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楹联艺术,我校诚邀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为新华学子讲授对联的写作问题。讲座由我校学科与科技管理处主办,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于2017年12月20日晚在定静楼2-A201举办。我校李中生副校长、中国语言文学系李铭建副主任、夏茵英副主任和中文系师生出席讲座。
当晚七点整,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面带微笑缓缓走进A201教室,座无虚席的教室里瞬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备受欢迎的老人家便是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等众多名誉职位于一身的黄天骥教授。到位后,他转身带笑挥手示意观众坐下。

本次讲座由李中生副校长主持,他庄重而亲切地为同学们介绍眼前这位名字如雷贯耳而形貌慈祥平易的大学者,由此拉开今晚讲座的序幕。而黄天骥教授一上台,便以谦逊而风趣幽默的自我介绍台下引得观众哈哈大笑,瞬间拉近了他与观众的距离。
为什么要学写对联呢?黄天骥教授指出,中文系学生要有宽泛扎实的本领,尤其要重视综合应用能力。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体,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之一,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学写对联大有必要和用处。
那么,对联写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黄教授以宋朝苏东坡巧对“日月星三光”一联的故事为引子,为在场师生细说对联的基本要求和规则:一、对联字数和句数不受限制,但要上下联齐一、工整;二、对联语言要平仄相对,节奏相同,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三、对联的词性一定要对齐,上联是什么词下联也要对应什么词。为了让我们更加明白如何正确创作对联,黄教授不仅以名联为例分析,还信手举出学校门前华阳湖香蕉林的对联作为反例,指出该对联既没有遵循上右下左的传统挂序,更存在词性不对应、节奏不对齐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黄教授也提醒同学们“切勿一部通书看到老”,写对联“有规矩,可灵活”,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在掌握写作对联基本要求与规则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打破规则、灵活运用,让感情流于对联之中。

黄教授不仅以风趣幽默的讲解告诉我们对联的规律,还用“驱傩”这一复杂的古代风俗给我们介绍对联的来历,强调了对联与汉语、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宇宙观是密不可分的,太极八卦中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存在于对联之中。
对联为什么会存在?黄教授给出这样的答案:一、观景时所写的对联可让景色有画龙点睛的感受;二、对联具有表达哲理思想的功能;三、“吟诗作对”以娱乐。作为娱乐的对联,是利用汉字的特点来考验知识和思维。偏旁部首、语言节奏、词性对称等这几方面对联都可以出题考验别人。实操实用,黄教授立马给我们出了“冻雨洒窗”、“切瓜分片”等几道难题,引得全场沸腾,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最后,黄教授不建议我们只是学会写对联,而鼓励我们写高质量的对联。怎么写出好对联?黄教授认为要追求贴切、巧妙的效果,表达出深意和诗意。好的对联既要使人一看就明白内容,又要写得让人有思考的空间。
听有趣、有价值的讲座的时间是飞快的,可爱的黄教授声情并茂,讲演结合,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在场师生无不为这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风采所折服。李中生副校长在讲座结束之际也表示此次获益匪浅,并承诺中文系将举办迎新春楹联大赛以激励更多中文系学生来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创作更好的对联。
夜色已晚,冷风扑面,可是送别黄天骥教授的我们却热情不改,教室里的掌声在讲座结束的那一刻一直到黄教授离开后才渐渐停下……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陆柳虹
图/陶思如、薛楚尔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