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师助力为文为人 以老带新共筑中文梦圆

发布日期:2016-10-13浏览量:
分享到:

      2016年10月12日下午,为更好地传承中山大学中文系独有的文化底蕴,让新生们对中文系写作训练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帮助大一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我系在东莞校区定静楼②-D403举行2016级百篇作文师生见面会暨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学院副院长李中生、系副主任夏茵英、中文系全体百篇作文指导教师、各年级优秀师兄师姐代表和2016级全体新生到会。
      本次大会由吴桂玲、蒋晓晨两位老师主持,共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院系领导谈百篇写作;二是师生分组交流;三是新老生交流。
       百篇写作——中文系的特色传统
       会上,李中生副院长从写作的意义、写作的内容、写作的指导、写作的态度四个方面阐述中文系设置“百篇作文”课的传统与意义。为什么写?百篇作文是中文系的特色传统,是中文系系列写作训练的第一课,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有效教学模式,历届毕业生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写好百篇作文能有效提高中文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对社会竞争。写什么?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思考社会。从2015级开始,我系在继承母体学校中山大学中文系百篇写作的同时作出了创新,百篇作文中除了写议论文等,还要写20篇应用文,使写作更接地气,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怎么写?百篇作文是中文系全程导师制的重要一环,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中文系均安排老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写作,这一优良传统促使师生之间建立密切联系,教师对学生不仅教为文,更教为人,也体现了我系“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在写作态度上,李院长希望同学们不要把百篇作文当成一种负担,而应潜心阅读、刻苦写作,在长期坚持中无形地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夏茵英副主任建议同学们在写作百篇的过程中关注社会问题,独立思考,博览群书,勤奋写作。
                          \
图一  李中生副院长和夏茵英副主任谈百篇作文
 
      文笔——中文人的名片
      在师生分组交流中,各位指导老师分别与小组同学深入谈话,进一步为同学们答疑解忧,并具化百篇写作的要求细则。许多老师强调文笔是中文人的名片,希望同学们能对百篇作文多加重视,更以生动的案例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经验。热烈的交流使得同学们对如何开始和完成百篇作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强的信心。
图二  作文小组师生面对面交流
 
      大学与成长——新老生热烈交流
      为全方位地帮助16级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本次大会还请来14级、15级的优秀师兄师姐代表为新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验。
      14级林泳贤、15级姜文雅、15级麦楚楚三位同学分别结合自身的经历,从学习、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提供宝贵建议,就新生该如何平衡学习与课外生活、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如何在突然膨胀的自由里保持清醒等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14级的陈炫合与林旭鑫则通过“说相声”的方式,在生动有趣的氛围里为新生提供了有关阅读、学习、写作及社团选择等方面的意见。
      在提问环节过程中,新生们争先抢后地提问,师兄师姐们也细心耐心地回答他们在入学时最渴望了解的大学生活中的阅读、加入社团、时间管理等各类问题,相信更多的同学能够从优秀学生代表当中汲取经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以后的学习更有目的性。
为此,2016级的同学们也通过诗朗诵、陶笛独奏等表演回馈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无私关怀。
 
\
图三  优秀师兄师姐代表发言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陈炫合、林旭鑫、林泳贤、麦楚楚、姜文雅)
 
      最后,2016级辅导员刘姝和系办公室副主任杨帮琰老师分别为大会作总结,希望新生们在大学四年肯吃苦、多吃苦,充分利用和创造资源发展自身,实现各个小目标,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中文人。至此,中文系2016级百篇作文师生见面会暨“妙笔生花·梦聚中文”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圆满落幕。

 图四  大会圆满落幕
 
(中文系团总支供稿,麦楚楚 邓敏钊/文 院记者站中文系分站 钟文杰/图)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