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彼此的母女作家
发布日期:2016-11-08浏览量:次
11月8日15:50,79岁传奇作家姜淑梅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艾苓应邀于我院东莞校区定静楼2-A201为新华中文系等各系学子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为2016年中山大学作家写作营“中大新华行”系列活动之一,由我院党委书记周云主持,王庭槐院长、中文系夏茵英副主任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讲座,全场座无虚席。

图一 王庭槐院长邀请姜淑梅母女做我院写作指导老师

图二 作家姜淑梅和艾苓现场讲述创作经历
姜淑梅女士六十岁开始认字,到2012年方才写作。由大字不识到出版自己的书籍,获奖无数,这一路少不了女儿艾苓的帮助与鼓励。“本是乌鸦娘,抱出金凤凰。”成名以前,在姜淑梅女士眼中的女儿就是她引以为傲的金凤凰;成名以后,艾苓心中觉得母亲才是金凤凰。两人除了母女的关系,还在日常中扮演师生的角色。艾苓是母亲的写作指导老师,也是她作品的把关人。
“老师只是引路人,学习全在自用心!”母亲姜淑梅的勤奋好学在艾苓众多学生中尤为突出。艾苓用合适的标准去衡量七十多岁母亲的作品,耐心地鼓励、引导她写作。姜淑梅女士由贤妻良母的形象到现在的文艺范,可见知识给一个人带来的改变是由内到外的。生命的秋天不止是落叶纷飞,还有累累硕果。写作翻开了姜女士人生崭新的一页,早年经历的苦难在写作中化为了萌芽的种子。

图三 母女作家互夸的温馨场面
由学生到同行,除了生命,爱讲故事、讲细节的母亲姜淑梅在写作上也促进了艾苓。由“艾苓之母”到“姜淑梅之女”,母亲的成名也给艾苓带来了不少压力,艾苓开始以母亲的作品审视自己,规避腔调与道理,让自己的笔“接地气”,关注在校生,写身边人、身边事。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面对“如何在高龄阶段还能在写作上坚持自己的目标?”这一问题,姜淑梅女士表示要勤写,要创作出“有劲儿的”、别人愿意听的故事。艾苓女士补充说明打动人的故事才是最精彩的,建议同学们要思考自己的题材在何处,从而进一步探寻选材的问题,可以尝试从自身的经验落笔,再延伸到亲人以及家族的故事,故事还需要打捞及整理,否则易顺水飘走。
讲座最后,我院党委书记周云总结发言并希望同学们保有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写作精神,创作来源于生活,要脚踏实地,切勿急功近利。也正如王庭槐院长开场致辞中所言,姜女士以七十几岁高龄学习写作,成绩斐然;新华学子若能从当下开始努力,何愁不能有一番成就?

图四 姜淑梅奶奶与艾苓作家为我院图书馆签书留念

图五 母女作家与我院师生合影留念
院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林晓丽
图/钟文杰
校对/张大妹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
文/林晓丽
图/钟文杰
校对/张大妹
审校/李洁玲、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