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於可训亲临我院 深度解读王蒙的生平与创作

发布日期:2016-11-17浏览量:
分享到:

      11月14日晚,武汉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於可训做客中大新华“学者讲坛”,为我院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中文系主任张均主持,李中生副院长和中文系李小梅老师、程露老师等嘉宾出席。
      於可训教授围绕“永远的王蒙——王蒙的生平与创作”这一主题,把王蒙置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当代文学流变的背景上,结合其创作、生平和生活事迹,全方位深度解读王蒙的思想和心灵图景,呈现了作家王蒙更为复杂而又本质的一面。

图一  於可训教授“讲”王蒙
      於可训: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作家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参加革命、接受革命理想,五十年代遭受政治挫折、被划为“右派分子”,八十年代开始恢复政治名誉、重新开始文学创作。一路走来,他获得了无数赞誉;也承受了诸多非难。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完整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走过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作为一位开拓创新、笔耕不辍的作家,他的创作可以说系统地记录了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在於可训教授看来,这种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代表性,让王蒙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作家。对他的研究,不仅仅是认识作家个人创作的价值,更能显示一个时代的价值。


图二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当代社会转型与文学流变背景下的王蒙及其创作
      讲座开场时,於可训教授首先提到了王蒙先生的新作品《女神》,并指出虽然王蒙已年过八旬,但他的思想依然十分地先进,引领着文学创作界的潮流,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这也正是本次讲座主题“永远的王蒙”之内涵:无论过去还是今天,作家王蒙在身心和创作上都永远保持着青春活力的状态。
      了解这样一位作家,了解他一辈子是怎么走过来的、他的创作是怎样一个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学的历史,无疑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对此,於教授将王蒙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细细铺陈其普遍而独特的价值。政治上,王蒙经历了从革命青年到右派分子、从专业作家到中国文化部长的传奇人生。与之相对应的,是他在创作上始终引领中国文学发展潮流的尝试与创新。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干预生活”的创作思想在日渐走向机械现实主义的中国文坛兴起一股新潮流,王蒙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成为这股潮流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改革开放以后,西风东渐,西方文学创作思潮逐渐传入中国,在这股潮流中,王蒙受西方意识流小说启发,率先意识到现实主义小说也应该关注人的内心,并在《深的湖》《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中做出了尝试;随着向西方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各种主义在中国文坛百花齐发,这个时期的王蒙也更大规模地借鉴象征、魔幻、荒诞等西方写作技巧手法拓展自己的创作,从而产生了《活动变人形》等经典作品;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王蒙的写作还涉及更为广泛的体裁与内容,至今仍笔耕不辍。
      “无论什么阶段,王蒙总是站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前沿位置,总是一个领军人物。”於可训教授这样评价王蒙的创作,认为他真实地、深刻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图三  中文系学生现场积极提问
      於可训教授对王蒙故事的娓娓道来令现场同学们都陶醉在浓浓的文化气氛里,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纷纷就王蒙生平和他作品的相关问题向於教授请教,而於教授精彩的回答赢得现场观众们欢快热烈的掌声!
      最后,李中生副院长为此次讲座总结致辞。他强调我们学院虽然是应用型高校,但同样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希望新华学子在学者博大胸怀的感召下,努力前行。

院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江家琪
图/李秀红
审校/李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