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张均教授

发布日期:2017-04-08浏览量:
分享到:
 
\
       张均,1972年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学术专著5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4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学术选刊转载,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尽责守护前人梦想,行为示范教书育人
       “用心”坚守新华创业之志,夯实科研强化实践育人 
       儒雅的风度、腼腆的笑容,话语不多却平易近人,这是张均教授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位武汉大学工科出身的中文学者身上,始终保留着“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工科务实精神,但又拥有一颗对爱好与梦想执着追求的赤子之心。
       2013年上半年,在与时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原新华学院中文系主任李中生教授的几次接触中,张教授对中山大学的独立学院办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正如张教授所说,促使他加入新华学院中文系的真正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深为独立学院创业者们矢志于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从罗锡诗、陈梓权到李中生,诸位前辈对独立学院中文系发展倾注的心力,让他感到教育创新任重而道远,但同时激发起他坚守这份梦想的激情与信念。
       从出任系主任之日起,张教授便和夏茵英、李铭建两位副主任一道,多方收集国内独立学院中文系办学经验,在与学院创业前辈的多番商讨下,开始以“强化教师科研、注重学生实践”为中心的学系建设工作。
       张教授始终认为科研是本科教学的基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因此他不惜时间精力,与系里每一位青年教师认真谈话,为每位老师的科研方向提供指导和建议。与此同时,他寻途径找资源,在系内初步凝聚形成了广东现当代文学研究、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方向,并邀请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从而为中文系教师的科研发展和学科长远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张教授主张“强专业基础,重实践应用”的原则。除坚持推行“百篇作文+书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系列写作训练外,张教授带领全系老师为学生组建科研兴趣小组,走访岭南田野,开展应用型学术研究,将学生的学术能力训练与实践综合素质锻炼融于一体,探索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和路径。
       执教三年获誉中文“男神”,学养为人感教新华学子 
       用心、尽责作为一种习惯,从学科建设延伸到张教授的课堂里。在新华中文系学生中,张教授被誉为“中文第一男神”,他的讲学风采与人格魅力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已毕业两年的中文系学子吴桂玲对张教授学识渊博、风趣幽默的教学风姿印象深刻,她深感能在独立学院的课堂里聆听国内知名教授学术底蕴深厚又生动有趣的授课是一件终生荣幸的事。而在2014级学生麦舒瑜心里,张教授是一个在学术和为人上都有态度、有坚持的人。“他的教学课件实时更新,融学术前沿和他自己最新的学术成果于其中,他对学术问题的分析体现出他的独立思考,他的观点阐述逻辑严谨、一丝不苟,给人认真踏实的感觉。他对待学生特别耐心、温和宽厚,我们从他身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做人做事的态度”。
       而在十余年的高校教学生涯里,张教授表示自己只坚持着一条简单的目标,那就是自己的教学一定不能辜负爱学想学的学生。无论中大学子还是新华学子,他都要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最好的,而恰恰在这个过程里,他把踏实、专注、坚持的学术态度和做人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学生。
       独立学院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新兴模式,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都走在一条创业的道路上。创业需要勇气,但更需要积跬步以致千里的意志和实干精神。对于新华学院和中文系的未来,张教授表达了朴实的心愿也是他的一份态度承诺:“一个值得期待的梦想,一颗不浮躁的心灵,一份琐碎细小的满足,只要有这份踏实的心意和精神,无论学科建设还是学院发展,我想都会越来越开阔。”
(来源:校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