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华教授被聘为我系学科带头人,并受邀解读戏曲经典《牡丹亭》
发布日期:2016-06-24浏览量:次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塑造专业品牌,我院于2016年6月正式聘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为中文系学科带头人。聘任仪式于20日上午10点在定静楼②-A201举行,由李中生副院长为宋俊华教授颁发聘任书。
聘任仪式过后,宋教授现场为我院学子开展了一场精彩讲座:从“至情版”到“青春版”——戏曲经典《牡丹亭》的建构、重构与解读。本次讲座由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部主办,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会协办。到场嘉宾有李中生副院长、简庚荣部长、中文系张均主任、李铭建副主任、夏茵英副主任,以及何研、林玮、邵言言、李丹、令倩倩等老师,中文系各级学生也到场聆听,全场座无虚席。
图1 李中生副院长为宋俊华教授颁发学科带头人聘任书
图2 宋俊华教授解读《牡丹亭》
宋教授指出,从汤显祖“至情版”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经历了从建构到重构的历程。汤显祖以“至情”反理学,打破生死界限,以“意趣神色”为创作理念,以情为核心,歌颂人性解放的理想,使得“至情版”《牡丹亭》在当时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盛况空前,建构昆曲经典。而面对当今时代的文化焦虑,白先勇把昆曲作为一个切入点,选用年轻靓丽的演员,以青春的爱情故事表演给年轻的观众看。“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昆曲所特有的朴素典雅风格的基础上,以青春的理念赋予昆曲新的生命力,在时代的潮流中重构经典。
在宋俊华教授声情并茂的演讲中,我们认识到经典是古老又年轻的。汤显祖、白先勇两人都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感,同时,他们也都迎合了时代的潮流。对于经典,如果只是固守不变,是很容易淡化出观众的视野的。古不能成旧,新不能离本。经典的传承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中不断再创新,赋予其新鲜的活力,而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应该具有文化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图3 中文系14级学生求教非遗“本真性”传承问题
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这不仅仅是一次生动有趣的演讲,在其背后更是一种发人深省的中华文化传承精神。文化传统和经典作品往往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的“微缩”景观,经典文学作品则是这“微缩”景观中的精华和亮点,如何继承和弘扬文学经典中的美学精神,无疑就成为我们当下文学艺术创作与研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图4 宋俊华教授与我院师生合影留念
(院记者站中文系分站 供稿,文/林晓丽、何娟娟 图/赖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