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承载文化 书写蕴聚魅力

发布日期:2013-12-03浏览量:
分享到:

      一听一写承汉,一撇一捺书人。针对人们在数字化时代键盘上的“敲字如飞”,但实际书写时常常提笔忘字的情况,参考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提高学生对汉字、汉字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手写汉字的重要性,12月1日,由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主办,中文系团总支承办的以“音韵独奏•汉字狂欢”为主题的首届汉字听写大赛于东莞校区教①F202举行。  
\  \
汉字听写大赛的海报与ppt  
      上午9:00,比赛正式开始。在初赛中,现场阵容庞大,除参赛的25支队伍外,还有第四届“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普通话二级甲等的甘妙玲担任主考官,东莞校区记者站站长李波、前系学生会主席何云惠、学院奖学金获得者辛嘉莉等三人作为裁判官以鉴定参赛选手的答题情况,以及嘉宾、观众等共有超过130人参加其中。
      比赛过程中,25支队伍轮番作答,苦思冥想,现场的活跃气氛让人感受到汉字狂欢的喜悦。在经过激烈的角逐后,一首欢快的歌曲《爸爸去哪儿》迅速缓和了现场紧张的气氛。最终经过加时赛筛选了七支队伍进入下午的决赛。虽然初赛淘汰率高达70%,但是志在参与,汉字的韵味冲没了落选队伍的些许遗憾。
\
现场观众紧紧的盯着选手们书写汉字
\
裁判官们兴奋的举起“正确”的牌子
\
选手略带紧张的在抽取题目
\
初赛加时赛时三队一起奋笔疾书PK
 
      下午2:30,决赛开始。决赛邀请了刘皓老师担任主考官,包莹、杨帮琰、李靖等三位老师担任裁判官,同时李中生副院长、夏茵英主任以及李洁玲、庄敏等系内老师也出席了此次活动。现场的竞赛氛围比上午更加地火爆,紧张又刺激的气氛更让现场所有参与者都领略到了汉字淋漓尽致的美。七支参赛队伍互不相让的谨慎答题;裁判官们认真地商量裁定,耐心的圈改和讲解;现场观众的积极互动……无不体现了此次汉字大赛的成功。
\
裁判官认真地商量裁定、圈改和讲解
      由于每支队伍均实力相当,第一轮结束后还有四组要进行PK才能进入下一轮,PK环节由李中生副院长亲自出题。他首先肯定了此次汉字听写大赛举办的意义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并寄以希冀与祝愿;但认为汉字听写大赛以“音韵独奏•汉字狂欢”为主题,也应考核音韵之美,因此他当即出了两道多音字的题目进行测试。接下来难度更大的考题不仅让参赛队伍全神贯注,而在场的观众内心也是按捺不住的兴奋。最后可谓是细节决定成败,魑魅魍魉队、天天向上队和影锋剑虹队在书写的笔划细微处更胜一筹,分别获得了冠、亚、季军。其间,有两位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更是受到李院长和老师们的称赞。
\
李中生副院长当场开出PK题目
\

 现场实时投影选手们的作答
 
      汉字听写大赛,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比赛。汉字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其结构精微严谨、意义韵味无穷,读音美妙绝伦,点横竖撇捺间蕴聚无穷魅力。正如湖南教育网评论员刘运喜所言,“每个汉字的创造都有它的故事和传说,都有它的深刻内涵和特殊意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典籍浩如烟海,中国汉字成千上万,而且它的形体、意义古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有众多的同音字、易混淆字。汉字听写大赛,考查的不仅仅是选手的汉字手写能力,更要考查选手对中国汉字的理解能力、对中国文化的领悟能力。准确听写的前提是正确的分析与理解,选手如果没有对中国汉字的深刻理解,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听清楚了,也不一定听明白,不一定能写出来。因此,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听写本身,不止于把字写正确,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历史的铭记。”
      而我系此次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同样是根据以上理念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且,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参考央视汉字听写大赛有益经验的同时,摒弃了冷僻字,更多的是采用了其中的在生活中常见、但容易书写错误的汉字,并吸取了部分普通话考试的字词,在减低了比赛难度的同时却更好的发挥了“活”的汉字对学生的实践作用。二是,采取实时投影的方式把选手们手写时的一笔一划都展现给现场观众,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比赛,更注重的是通过比赛告诉选手们汉字作为我们中国人的象征,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多了解,做到正确书写、书写正确。三是,此次比赛更体现了我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决心,以及我系学子对汉字的规范书写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亦是传承汉字文化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带有娱乐性色彩的比赛,让大家徜徉其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
李中生副院长、夏茵英主任与嘉宾、获奖选手和工作人员合影
 
      下一步,我系将充分总结经验(如增加音韵考核和现场观众互动环节),让广大学生中都参与到下一届汉字听写大赛中,办成面向全院性的活动,并且越办越好,当好汉字、汉字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中国语言文学系团总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