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生教授主讲“《诗经》的语言艺术”
发布日期:2015-11-13浏览量:次
图1 讲座现场
2015年11月11日下午2:30,我院副院长、教授李中生为14级中文系学生作“《诗经》的语言艺术”主题讲座,中文系李铭建副主任和林玮、邵言言、李想、李丹和吴桂玲等多位老师作为嘉宾出席,师生们共享文化盛宴。
“我们国家号称‘诗国’,而《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的许多表现手法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溯其源而知其流,我们今天无论是创作诗歌、欣赏诗歌,还是朗诵诗歌,都不能不了解《诗经》。”讲座伊始,李教授便清晰阐明《诗经》的意义,强调其之于诗歌欣赏与创作的重要性。
如何更好地解读《诗经》?结合中文系“六十篇古文阅读”的课程要求,李教授从《诗经》的语言艺术切入,以精湛的论述和生动的例举引导同学们深入认识《诗经》的句式特点和句法特点。
“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是《诗经》主要的句式特点。就每一首具体的诗而言,既有纯四言诗,也有各种句型杂用的诗。后者与长短句相似,上下章有着整齐的格式;所不同的是其往往每章只换一、两个字,反复咏唱。有些杂言诗为了服从叙事、抒情、状物的需要,上下章有时也可以不受整齐格式的束缚。相关诗例李教授信手拈来,以幽默活泼的解读方式让同学们进入诗境,于咏叹中体会诗歌语言特点。
《诗经》的句法特点则突出表现为多叠章、叠句、叠字。李教授指出,这与《诗经》入乐的特点有关。《诗经》中的篇章,大多是入乐的歌词,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便于记忆,既能加强感染力量,也有利于传唱。具体来说,通过叠章,可以渲染诗歌的意境、强化主题并发展诗意,如《芣苢》全诗皆用叠章,仅变换少数几个动词,通过反复咏唱把采摘时劳动的情景、妇女愉快的心情和满载而归的欢喜生动地表现出来,构成了一个美好的意境。此外,叠句和叠字的大量运用也极大丰富了诗歌的音韵效果,渲染了诗歌的情感,这种韵律美只有在反复咏唱中才能真正体味。
古典诗歌中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特点实则肇端于《诗经》。诗歌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其既受格式、韵律的限制,亦追求意韵上的“留白”。对此,李教授以《周南•麟之趾》为例启发想象,引导同学们体会独词句产生的形象感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经》的词序和语序十分灵活。李教授提示: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遇到按字面语序讲不通、读不懂的地方,一要考虑是否有省略,二要考虑是否有倒装。这两种形式变异皆出于诗歌的修辞与声律的要求,在后世诗歌中也继承下来并越见精严。
由此可见,自《诗经》始,诗便是“不自由”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始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形式的束缚。但李教授强调,正是这种“不自由”,才促使诗人竭力去寻词觅句、发挥才思、驰骋想象。因此,他也鼓励在座学子,平时无论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要不吝付出,坚持多读、多看,多练、多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读出诗的真味,写出诗的神韵。
讲座现场,吟诵爱好者、13级中文系学生李文杰还受邀以普通话、粤语与吴川话等展示诗歌吟诵,并和李教授一起教同学们学唱《长行歌》,现场热情洋溢,其乐融融。
讲座的最后,由李铭建副主任为讲座作总结。他表示,李教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对古诗文的翻译通俗易懂;更以自身感悟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生动细腻。回归文学自身,李教授从历史积淀、记忆深处、奋斗进程三个方面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宴过花开,李主任提醒同学们要重视古诗文阅读,积极传承和创新,让经典流芳百世。
图2 李中生教授生动讲解《诗经》作品
图3 13级中文系学生李文杰展示吟诵艺术
图4 李铭建副主任总结讲座
(院记者站中国语言文学系分站 供稿 文/张大妹 图/钟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