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家书”记忆,苏醒广东文化
发布日期:2015-06-20浏览量:次
“如何从自身志趣出发,进行学术研究?”谭运长教授提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今做学问的人,过于浮躁、急功近利、赶时髦。真正做学问的人,应以古人为榜样,是要从自身出发,独立思考,做自己喜欢的学问。而如何重新弘扬广东文化精神,是谭教授提出的一个课题。
2015年6月17日下午三点,《粤海风》杂志主编谭运长教授于我院东莞校区实验楼②A102开展小型讲座,与李中生副院长、中文系张均主任,以及中文系十多位专职教师就如何从自身特点出发弘扬广东文化、如何从“拯救家书”中发现民间文化的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
广东“先”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广东曾被认为是一个“文化沙漠”。事实是否如此?谭运长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到北京检修,到广东充电”,曾一度是国人的一句口头禅。广东文化表层变化迅猛,内层积淀深厚:广东的民间文化力量不可小觑,广东民间的近体诗写作者数量在国内领先,民间习俗、民间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谭教授说:“广东文化是从富有质感的实地生活当中来的,不是从典章、古书出来的,是从老百姓生活当中出来。”结合《粤海风》的办刊心得,谭教授认为我们正应该借着广东这样的民间地缘优势以及各色文化,办一个主题为“广东‘先’起来”的课题研究,一个以广东文化为先声的当代文化的研究,这其中可讨论研究的内容是不可估量的。
重拾家书记忆
席间,谭教授还论及自己主编的文化类期刊《粤海风》改版后的创新栏目“家书”,与我们分享了栏目的设计创意和设计心得。“《天涯》有‘民间语文’栏目,我们的‘家书’栏目也同样是整理民间文化的一种尝试。通过对家书的整理,尘封的民间记忆、民间书面语言的特点等,都会一一再现。”该栏目推出不久,而反响却十分热烈,谭教授形容说:“读者来信中反映,‘家书’这一专栏让人看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家书的收集和出版过程存在种种困难,但谭教授提到:“一封家书涉及到了一个家族许许多多的人,要能将这封家书收集到手并出版,需要向这个家族许多人求得同意,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这种不易,更让我们意识到拯救家书的意义。在场的中文系马姬慧老师也热情地分享了她的经历,讲述家书对她及其父母的意义。李中生副院长更是表示:“家书,对当代的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人会使用家书去传递信息。在这个“家书”即将面临消失的时代,谭运长教授呼吁大家能行动起来,一起拯救家书,希望我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拯救家书”的活动中来!
图1 谭运长教授与中文系教师畅谈家书与广东文化的研究
图2 讲座现场
(文/中文系《新花圃》梁静,图/学院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