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第一课 | 实践抗疫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中文系宋俊华主任开讲2021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发布日期:2021-10-01浏览量:次
开学“思政第一课”,是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系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开端,其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讲好开学“思政第一课”,就是给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1年9月29日,我系2019级D、E班专插本新生、教工支部老师、学生支部党员共152人齐聚一堂,聆听了由我系宋俊华主任主讲的“抗疫精神与文化自信”主题思政课。课堂上,宋俊华系主任结合我校上学期疫情,为大家讲述了“如何理解抗疫精神”“什么是文化自信”“弘扬抗疫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三部分的内容;同时,他希望我系学子能够学习伟大的抗疫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走好固本强基、守正创新的新中文之路。
图1 宋俊华主任正在授课
课堂伊始,宋主任讲解了当下“抗疫精神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他指出,现在依然处于疫情防控的常态下,师生在个人防护上不可松懈。我校今年六月受到疫情封校的严峻挑战,也打了一场漂亮的抗疫战,而在新学期,师生们还是要时刻警惕“狼来了”,遵从我校防疫措施的安排。“抗疫精神”与“文化自信”,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它们有着实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国之所以能在国际抗疫中取得成功,离不开抗疫背后国人的文化自信,因此,我系学子要树立对家乡文化的自信以及对我校学校文化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随后,宋俊华主任带领大家深入学习本次思政课的主题内容。他表示,“抗疫精神”包括“舍生忘死的担当精神”“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各司其职的敬业精神”三部分。在谈及“舍生忘死的担当精神”时,他指出,本次疫情正好发生在和平的年代,产生了抗疫的逆行者们,是他们用生命保卫着群众。在校内疫情期间,全校学生被隔离在宿舍,老师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帮助学生们。我系校内老师用“最美防护服蓝”守卫学生,他们积极地为学生加油打气,这些都体现了担当精神,他们值得在场的每个人学习。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来说,有的同学很少会主动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宋主任表示,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民族,而这些地区、民族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不自信?因为大部分人随大流,丢了自己的家乡文化传统。他希望当代的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体现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图2 认真听课的同学们
最后,宋俊华主任指出,作为新中文人,应该培养核心竞争力,成为“应用型”知识人才。新中文人的道路选择是固本强基、守正创新,其中“固本强基”是中文人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了阅读、理解、表达、应变,语言是文化的集中表现,“三文”“三头”体现的是我系学子的表达能力。而“守正创新”是新中文人的发展选择,他希望中文系的学子能够守中文人之“正”,创应用之“新”,用实力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内卷”中脱颖而出,无惧社会的变化,展现我系学子的核心竞争力!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姚艳华
图/黄锋萍
初审/刘钰冰
复审/余焱松
终审/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