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学者讲坛 | 中山大学吴国钦教授谈“戏曲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日期:2022-09-29浏览量:次
2022年9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国钦教授在定静楼1-F403讲学厅给中文系师生带来名为“戏曲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讲座。本次讲座主要内容为介绍戏曲的主要表演手段、任务归类以及如何用程序来表现戏曲艺术,介绍戏曲的审美特征和戏曲的精神内涵,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中国戏曲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图1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李中生副校长为吴国钦教授颁发证书,感谢他为新华学院捐赠书籍,增强新华学子对戏曲文化的了解。
图2 李中生副校长与吴国钦教授合影
戏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据吴国钦教授介绍: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洋政府在北京招待客人时共有两个活动:一个是登长城,另一个便是看梅兰芳唱戏。这足以证明戏曲在我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那么戏曲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从戏曲的审美特征上看,戏曲的外观和内在都有其特点。
(一)戏曲的外观审美特征
在外观上,戏曲具有简单的物质构成,鲜艳的色彩选择,繁复的表演手段。吴国钦教授介绍,戏曲的舞台上的场景布置十分简单,通常一桌二椅便能将所有场景贯通,而表演的道具也是灰暗简陋的,如《武松打虎》中的老虎就是由一个布套代替,《赵氏孤儿》中的孤儿就由一块布加上一根木头来代表。这样简单的物质构成在所有的舞台表演中都是独树一帜的。而在舞台上的表演想要吸引人的目光,演员的装束无疑是一大利器,演员的装束颜色能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与西方颜色的联想功能不同,戏曲中的颜色大多是与古代伦理社会有关。比如:黄色象征权贵代表角色有皇帝,红色象征喜庆代表角色有新人或状元,黑色象征刚直代表角色有张飞或包公等。戏曲注重表现手段的多样,与芭蕾舞的套路不同,戏曲的唱作念打都各有其特色。除此之外,戏曲中还会混杂着杂技表演,让人惊叹。如在《石阡偷鸡》中演员用报纸代表烤鸡,演员将报纸分成五份,用煤油灯点燃报纸后吞下代表吃下烤鸡,场面十分精彩。
图3-1 吴国钦教授在讲授中
图3-2 吴国钦教授在讲授中
(二)戏曲的内在审美特征
从内在上看,戏曲具有写意性、程序化、夸张性、节奏感的特点。从写意性上看,它能够表达出虚拟的生活场景,灵活的时空变化。与话剧表演不同,戏曲舞台上的情景由演员来决定。如戏曲演员可以通过自报家门来解释故事背景,能利用双方对话来表达场景变化,可以通过动作变化来代表时间转变。从程序化上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在戏曲中有它固定的表达形式。如在行的方面:小生走方步,旦角走碎步,净角走一字步,丑角乱走路。戏曲的每一种表现方式都有它特定的意思......
图4-1 讲座现场
图4-2 讲座现场
(三)戏曲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戏曲深受欢迎还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戏曲具有深厚的时代感,在戏曲表演中,观众能感悟其蕴含的情谊与精神。如观看岳飞、杨家将的相关戏曲时,我们能从戏曲中感受到当时人民对国家的热爱。戏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貌。与外国剧本不同,中国戏曲饱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中国的剧本大多为大团圆结局,很少悲剧剧情。即使是悲伤的故事,如《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即使冤死也要惩罚贪官,这给予了观众心理极大的抚慰。最后,戏曲还是高尚的道德载体。
在讲座的过程中,吴国钦教授每介绍一个戏曲的特点就会用一个故事来例证,激起在场全体学生对戏曲的浓厚戏曲。最后,吴国钦教授通过展示戏曲的相关图片结束讲座。整场讲座节奏明快,妙趣横生,富含启发。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 | 黎钰莹
图 | 梁蔼萁
编辑 | 洪钰淇
初审 | 黎钰莹
复审 | 高丰
终审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