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行红色踪迹,汲取前行力量
中文系赴开平市开展金鸡镇红色之旅研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3-06-01浏览量:次
5月27-2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精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按照中文系主题教育工作部署,系党总支副书记杨帮琰、系副主任李铭建、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陈飞翔带领学生党员代表赴开平市,开展金鸡镇红色之旅研学活动。
本次研学活动依托金鸡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充实丰富的红色研学路线,依序参观了礼林学校、横冈村、木龙村、东阳村,深入了解金鸡镇本土红色血脉以及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历程。
第一站: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礼林学校
位于锦湖墟的礼林学校,始建于1925年,是一座具备防卫功能的碉楼式学校,历经百年风雨的礼林学校,不仅为家乡教书育人提供场所,也有效打击了当时的强盗土匪。在抗日战争时期,礼林学校更是开平县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 1945年9月,开平党史中的一个光辉转折——锦湖会议在礼林学校召开,标志着中共开平县委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正式恢复,从此开平革命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胜利。
在礼林学校,研学队员们参观了“锦湖会议,光辉转折”革命历史纪念展,走进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见证红色政权的冉冉升起,感悟红色信仰。
第二站:追寻古村落红色故事——横冈村
横冈村是金鸡镇最大的自然村,有着教书名村、工匠名村、抗匪名村、红色名村的美誉。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乡贤李镜池教授等返乡宣传抗日并组织游击队,动员村中青壮年投军入伍;青年李森光告别妻儿参加远征军,远赴缅甸抗日;中共党员李俊洁依托家乡横冈进行活动,发展党员;返乡大学教师组织青年自卫队,募捐抗日演出;中共开平特别支部也依托横冈锦湖进行地下活动,保存和发展了党的力量。这些心怀理想、奋勇向前的热血人物,让横冈古村添上了一笔厚重的红色印记。
研学队员们走进横冈村,走进李镜池、李俊洁故居,在李铭建老师的细心讲解下,边走边看,边听边问,沉浸式感受在战争纷乱年代,抗日工作者的不易与艰辛及爱国志士强烈的家国情怀。
第三站:一心向党,革命到底——木龙村
循着历史的足迹,研学队员们来到了安静祥和的高镇木龙村,村两边静静竖立着两座建于民国时期的牌坊,牌坊上的“一心向党”“革命到底”字样亦有着久远的历史。在不远处的大网(王)山,曾经发生过一场惊险的大网(王)山战役,在这场战争中,邓智仔等七位同志光荣牺牲。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于金鸡圩建立了烈士纪念碑。研学队员们来到大网(王)山脚下的木龙村,驻足在牌坊下,认真倾听当地陈书记讲述远处大网(王)山上,邓智仔等革命同志热血沸腾的红色抗战故事,回顾往昔峥嵘岁月。
第四站:乡村振兴正当时——东阳村
游东东阳村是2021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了一座独具乡村特色的党建文化公园,注重改善生态环境,聚焦污水治理,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设立东阳村议事大厅,让村民自觉参与到乡村的重大事项决策上来。走进游东东阳村,映入眼帘的就是干净平坦的道路,生机盎然的绿树草地,近处青青早稻,远处青山连绵,代代东阳村民共同描绘了一幅幅村庄的发展画卷,如今,东阳村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从礼林学校的红色展览,到横冈村的红色故居,从走入木龙村感受红色年代,再来到东阳村看乡村振兴,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生动有效地传播了红色革命文化,拓宽了对乡村振兴的认识。研学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继承和发扬红色先辈的革命情怀,成为红色文化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传播者。
未来,中文系将不断深入利用红色教育资源,让深厚的红色文化渗透到日常工作学习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金鸡镇红色文旅研学活动剪影
中国语言文学系党总支 供稿
文 | 孔微微 聂熳琪
图 | 研学队员
视频 | 王泽泛
审核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