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文系张均教授走进新华课堂,讲述史铁生的“一个人的圣经”
发布日期:2023-06-15浏览量:次
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他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2023年6月13日上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学科带头人张均教授,在定静楼1-B302为我系2022级学生讲述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相关内容“史铁生——一个人的圣经”。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介绍史铁生的生平,讲解史铁生不同时期的作品,阐述其中的人生哲理。
图1 张均老师在为学生们授课
在正式讲课前,张老师带我们先小叙了这位“倒逼”上帝的作家。
失去双腿,史铁生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残疾人,而是把写小说当作改变命运的途径,故他的小说具有极强的生命哲理意味。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锋小说的代表之一,但他后期的作品大多远离日常,有着许多对命运的思考。当大部分作家都在思考历史和社会的问题时,他却在思考生命。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张均教授的脚步,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
一、时代“角落”及其诗篇
1.从“社会的事”到“灵魂的事”
史铁生并不喜那些风雨交替,时代变迁,他更关注自己的灵魂与思想。
于史铁生而言,“灵魂的事”更让他郁积于中、长歌当哭。猝不及防的双腿致残,使他在生活与写作上都与同代人若即若离。正如张均教授所说:“若说时代的公共敌人是专制,他的敌人则是不可理喻的命运。”
2.清平湾:绝望者的救赎
张均老师强烈推荐我们阅读《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这本书,它体现了史铁生在绝望命运中的灵魂救赎。
史铁生在1980年代,日后被视为“重要作家”的史铁生遭到“冷待”。批评界对质量粗糙的文章成篇连牍地“讨论”,对美得令人沉醉的《清平湾》却吝于笔墨。这缘于史与当时语境、文学成规、氛围、批评等制度化环境的“脱轨”。当年知青的插队生活,人人皆知艰苦,其中猜忌、倾轧、暴力、馅媚等无耻之行比比皆是,但在《我那遥远的清平湾》中,却只有牧歌,在《插队的故事》中也只剩温情,所有的卑鄙肮脏都被史铁生小心隐藏。这并不是他的软弱或难以正视现实,而是他的美好的愿望与心态。
图2 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二、过程的诗学
1.《命若琴弦》:过程诗学
“人的命运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很努力地去做了,也只是完成了普通人的一生。
那么生命的根底在于什么?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给出了答案:在于追求。人生要在追求、抗争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欢乐与尊严的“过程”。
史铁生彻底明晓了生命的根底。在《清平湾》中史为荒凉内心寻求几许外在温暖,《命如琴弦》则从生活本身淘洗出对抗荒诞的力量——任何目的都将虚无,人生要在追求、抗争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欢乐与尊严。“过程”,成为史铁生“精神自救”的命途——“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瓒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这便是史铁生个人的精神寓言。
2.融汇万物的“平常心”
心静乃能见众生。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万物静观皆自得,守一颗平常心,是史铁生的生命过程诗学。
1989年,38岁的史铁生与上海女孩陈希米结婚。此事对于史的影响不亚于残疾。若说双腿致残使他感到“毁灭”,那么正常婚姻的出现从生理到心理都“拯救” 了他。爱情消除了他的“心魔”,使他获得“平常心”。婚后,他的部分作品开始真的获得宁静与澄明,彻底融入“过程诗学”。他越来越相信:每个人生都是从某个偶然的目的引出的美好故事,是这个“故事”让人在虚无命途中远离孤独、欲望与死亡的困扰,使每一个细微瞬间都充盈着生机与自由。每个人生都是从某个偶然的目的引出的美好故事。
图3 “心静乃能见众生”
三、生命是否可以“务虚”
在课堂的尾声,张均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务虚笔记》中务虚的“虚”指的是何物?
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而这里的虚,指的不是虚无,是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没有实现,没有来到此刻的可能性,这是大众文学中所少有的。“务虚”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以他人的眼光认知这个世界,并掌握其事物的发展规律。
《务虚笔记》就是作者借着一些人物在作品中的不同境遇,思考自己不同的人生,可以说,书中有多少人人物,作者就活了多少次,就有多少次人生。他冷静地站在自己的背后,安排着自己的人生,打算着在不同的情况下自己的选择。因此说,史铁生的作品,与其说是他创作的虚拟人物在活动,倒不如说是史铁生本人的精神人生在体验。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但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择其一。当下而言,“虚”指的正是被我们排除在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随时有可能会实现。史铁生以文学的形式,务被世人排除在外的“虚”,何尝不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积极的生活态度呢?
“进退维谷之日,别有洞天之时。”感谢张均教授百忙之中莅临我校,为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课堂,带领品读史铁生的作品,重点从《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切入,带我们了解史铁生的作品内核。通过本次学习,我们看到了史铁生对命运的不屈,懂得了不少有用的人生哲理,更加明晰了未来的方向。愿今后,我们在人生路上走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 | 陈雨菲
图 | 蒋丽敏
初审 | 黎钰莹
复审 | 高丰
终审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