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主题教育 | “教学骨干”——张翠玲教师专访
发布日期:2024-09-30浏览量:次
一、访谈背景
为了深入促进中文系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以及更好的回答与解决中文系学生对本专业的困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的问题,中文系记者站将对中文系老师进行采访活动。本次采访主要邀请到中文系张翠玲教师进行专访,目的是让中文系学生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询问张翠玲老师相关教学指导问题,同时促进师生之间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访谈者简介
张翠玲,河北赵县人,讲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2年7月入职中文系,兼2012级、2015级班主任、21级“逸仙新华班”中文系专业导师。2019年9月入选广州新华学院第四批“百名骨干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国家、省市课题多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发表研究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海外华语,对汉语方言也有所涉猎,近两年主要致力于粤讴的整理和研究。
图1 张翠玲老师
三、访谈内容
以下是中文系记者站成员对张翠玲讲师的专访。
Q1:想问一下,老师您从教至今有多少个年头了?是什么样的想法促使您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呢?
有十几年了吧。选择这个行业,主要是因为喜欢。我从小就觉得老师“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的精神特别让人敬佩,特别是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幸遇到过很多良师,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让我既崇敬又感激,我也想追随他们的脚步,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Q2:老师,您被评为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的教学骨干,请问您对获得这个荣誉有什么感想呢?
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对我教学工作的高度认可,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信心和动力。中文系有很好的教学氛围,我在教学中的进步离不开中文系各位领导、老师、学生对我工作的支持、帮助和信任。这个荣誉将鞭策我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中文系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2 张翠玲老师接受中文系记者站专访
Q3:老师,那您在平时教学研究方面肯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您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课程内容、学情,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相同。但我觉得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学生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情分析越详细、具体,教学方法在选择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果。我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习惯先做一个课前调查问卷,了解同学们的具体情况,比如大家的方言背景、地域文化、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他们的兴趣、对课程的期望、甚至作业形式等,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更有针对性。现代汉语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比较强,我会尽量选择同学们身边的语言现象做例子,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思考。比如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一下自己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了解生活中自己对现代汉语的运用情况,关注家乡以方言为载体的非遗等等,把枯燥的理论和生动的语言事实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把语言和非遗结合起来,然后鼓励同学们多去参加一些专业的活动、比赛,申报一些项目等等,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用我们的所学,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另外,我也会运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除了我们学校的泛雅学习平台,我在课堂上还常常使用“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课上,同学们可以通过发弹幕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上课感受,所以大家的课堂参与度很高,氛围也很活跃;课下,同学们打开微信,随时随地就可以观看课件,预习、复习都很方便。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种方式。
Q4:老师,因为我上过您的课,我觉得你的上课氛围很好,而且课下对学生学习的安排也比较合理,请问这是你一直的风格还是有一些不断地改变呢?
谢谢你的夸奖。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和教师个人的性格、专业背景、教学经验密切相关,我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不断改进的。记得刚工作时,为了能像老教师一样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我会写详细的教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用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语言、课堂活动,并通过试讲来调整、完善,而且上课时做到基本不看教材和教案,整个教学过程就比较流畅、顺利。另外,我也会经常请教其他优秀的老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我也会在和督导、其他老师的交流或听课中获得一些启发。所以我的教学风格肯定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另外就是多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比如他们这个学期的课程或事情多不多,大家忙不忙、累不累,我所教授的课程的进度和难度、作业的形式和量大家能不能接受,同学们对于学业和未来的想法等等,从而让我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能够给同学们比较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这样的话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在教学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觉得教学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课堂和学生而进行变化。
Q5:您当老师这么多年,除了上课,还当班主任、逸仙班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等,您有什么心得或体会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觉得做班主任、指导学生参加活动,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实践,都是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来帮助学生成长。因为班主任和逸仙班专业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我指导同学们参加比赛、课题研究等,也是和我专业密切相关的。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比赛,像语言文字能力大赛、诵读比赛、写作比赛等,同学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指导的学生课题也和我自己的研究相关,比如粤讴、东莞口头文化等,学生都拿到了省级、国家级立项。我觉得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对我的教学、学生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现在各种活动、赛事都很多,给了同学们很多锻炼的机会,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积极参加,我觉得对大家的成长会很有帮助,这也是来自你们毕业后的师兄师姐的反馈。
图3 张翠玲老师回答中文系记者站问题
Q6:老师,无论是科研方面还是教学方面,您都比较突出,请问在您工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探索未知的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觉得我很幸运,科研也好教学也好,没有遇到过什么大困难,更多的是挑战吧。像我现在科研和教学其实结合得比较紧密,也是探索了很久才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我觉得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研究志趣和学校、院系的特色来寻找研究方向。其次,要善于学习、主动请教,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中文系的学术氛围也很好,很多前辈都给予了我指导或帮助。比如林玮老师带我做木偶戏调研,让我接触到了岭南的非遗文化。一开始我担心自己做不好,但她总会很温柔很有耐心地鼓励我、指导我。现在我把语言和地方非遗结合起来,对粤讴、咸水歌、客家山歌等等这些岭南非遗从语言资源保护的角度进行研究,我觉得木偶戏调研给我奠定了很好的前期基础。所以现在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我的心态都比较积极乐观,因为我觉得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磨炼,可以促使我成长。
Q7:最后一个问题,老师您可以给我们中文系的同学们留下您想对我们说的话吗?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珍惜、好好享受。也许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不要焦虑,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挑战,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业的热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记得有困惑一定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前进路上你并不孤单。我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
文 | 郑汝芬、尹舒凡
图 | 莫伟皓
编辑 | 罗钰婷
初审 | 尹舒凡
终审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