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张均教授为中文系2022级学生开讲学年论文指导讲座

发布日期:2024-11-24浏览量:
分享到:


提升中文系2022级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深化对学术写作的理解,探索论文撰写的技巧和方法,我系特别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学科带头人张均教授开展“本科学年论文指导”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于2024年11月22日下午14:30-16:00在定静楼2-D403举行,参会人员有2022级本科全体学生、班主任及教务秘书和新入职的老师等300多人。

1C101

图1 参会的同学与老师

一、学术写作训练的意义

张均教授开门见山地阐释了本次讲座开展的必要性,并强调了大学生学术写作的重要性。他指出,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理论基础是不可少的。依据中文系本科生培训计划,传承中山大学中文系传统写作要求,我系开展百篇作文训练,但是学术训练不仅仅局限于百篇作文训练,还包括大一的作文、大二的书评、大三的学年论文和大四的毕业论文。张均教授说:“学术写作训练与学术训练紧密相关,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百篇作文更多地侧重在文字操练方面,从书评到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则更多着眼于学术训练。”

总之,学术写作是大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它不仅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能提高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通过学术写作,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清晰、逻辑地表达观点,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学术写作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为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2E65

图2 张均教授介绍本次讲座主题

张均教授对中文系学生的学术写作训练提出三个现实性目标——“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学术表达能力”。在学术写作中,我们应使用学术化的语言,避免文学化和口语化的表达。学术语言应避免过于主观的表达,如“我认为”“我喜欢”“我觉得”等,而应以严谨和准确为基础。张均教授希望学生能在百篇写作之上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于历史与人生的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独具慧眼的学术思考。

11188

图3 张均教授正在授课

二、论文的选题与提纲

(一)论文选题的“小题大做”

张均教授引用胡适先生的话——“务精者每失之隘,务博者每失之浅,其失一也。余失之浅者也,不可不以高深矫正之”告诉我们,学问之道在于广大与高深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论文的选题不应盲目追求宏大,而应注重实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题目可能因能力不足而变得空泛,缺乏具体问题的研究。论文选题应该采取“小题大做”的策略,即从一个小题目出发,然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扩展。在选题时,应遵循材料优先原则,即选择那些材料丰富、易于获取和分析的题目。

(二)论文提纲拟定及前期准备

他还提到了论文提纲的拟定和准备工作,强调了在撰写学术论文时,选题的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

F0E4

图4 张均教授讲“论文提纲拟定及前期准备”

三、余论 “内”“外”互释之法

张均教授还提到,除了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逐字分析,还需深入体会文本内涵。如更多地发掘周边史料,将文本与外围材料进行对比解读,以增进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通过“内”“外”互释,也就是这种将内部文本解读结合外部材料的方法,使论文既展现出深入的分析,也展现出广博的视野,可以大大增强研究的历史可信度。

B397

图5 余论“内”“外”互释之法

至此,中文系2022级本科学年论文指导讲座圆满落幕!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笔尖书写青春的华章。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 | 蔡东凝

图 | 龚俊杰

编辑 | 郑美婷

初审 | 郑汝芬

复审 | 尹舒凡

终审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