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敦卫教授与中文系师生谈东莞制造的文化赋能与形象传播
发布日期:2025-03-27浏览量:次
为践行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回应东莞市政府联合学界推出的“制造美学”概念宣传热点,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特邀中共东莞市委党校袁敦卫教授于3月26日下午15:00-17:00在定静楼3-218举办主题为“东莞制造:文化赋能与形象传播”的学术讲座。中文系程露书记等十多位教师、师生党员及2024级B、C班约100多名学生参加了讲座。
图1 讲座现场
图2 程露书记主持讲座并致辞
图3 袁敦卫教授
讲座伊始,程露书记表达了对袁敦卫教授来到学校为我系师生开展讲座的感谢。她强调,此次活动旨在深化应用型学科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界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深度对话。在中文系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讲座正式开启。
袁敦卫教授深耕文艺理论及地方文化研究多年,他结合自身经历与学术积淀以东莞制造业历史脉络为切入点,剖析其从明代盐业、清代手工业到改革开放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逻辑。他指出,东莞市“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既源于珠三角低成本的优势与商业精神的积淀,也得益于华为等企业迁移所带来的制造与文化互促生态。针对中国制造业现状,他坦言“中国制造2025”虽已实现规模领先,但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及国际形象重塑仍面临挑战,亟需通过技术升级、品牌建设与供应链优化破局。
聚焦中国制造业现状,袁敦卫教授强调,东莞务实创新的文化基因源自传统制造业实践,而文化意识转型又为现代产业升级注入精神动能,要写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他呼吁制造业融合社会责任、员工福祉等人文价值,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袁敦卫教授在讲座中不仅系统剖析了东莞制造美学的文化基因及其对地方发展的双向赋能作用,同时也鼓励同学们积极地思考,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互动环节中,袁敦卫教授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困惑。
图4 袁敦卫教授与学生互动交流
图5 陈梦婷同学进行提问
2024级的陈梦婷同学联系当下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向袁敦卫教授寻求建议。袁敦卫教授建议,参赛选题需注重独特性与可行性,并且需要同学们对所参加的比赛有清晰的定位认知,要掌握正确的调研技巧,团队成员间互帮互助,讨论出一个准确的目标,可以使后续的流程事半功倍。
图6 邓雄睿同学进行提问
2024级邓雄睿同学则就讲座的内容提出疑问,在当今时代下,东莞市要如何迎接挑战,盘活自己的生产力?袁敦卫教授表示,在国家层面,他提出三条建议:承接二次产业转移、推动就业观念转型(如斜杠青年)、创造新业态岗位,以盘活生产力并缓解结构性失业。
讲座尾声,袁敦卫教授以文艺作品启发科技创新的案例,强调文理融合的重要性,并寄语青年“无论身处何地,皆应留下人文印记”。本次讲座为中文系师生理解东莞乃至中国制造业的文化维度提供了全新视角,深化了产教融合与地方文化服务的学术对话。
图7 袁敦卫教授与中文系教师合影留念
供稿丨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
文丨梁衍欣
图丨蔡翠婷 段漫鸿
编辑丨罗钰婷
初审丨赖琳莹
复审丨尹舒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