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第一课 | 中文系程露书记勉励学子从广东抗战文学中感悟青年担当
发布日期:2025-10-15浏览量:次
为厚植青年学子家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学精神,2025年10月14日11:50-12:30,中文系2025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在定静楼1-B201教室举行,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程露以“广东抗战文学中的青年力量”为题,为2023级D班及师生党员代表约100人带来了一次兼具史料厚度与精神温度的主题党课体验。

程露书记授课现场
课程初始,程露书记以时间为轴,梳理了青年群体在广东抗战文学中的历史坐标。1936年8月,21岁的中山大学学生杜埃与罗哲明成立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157名青年学生签名支持并发表民族解放宣言;1938年元旦,《救亡日报》迁穗复刊,大量本地青年加入采编团队;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青年作家调整创作题材与风格,持续以文字抗争。详尽而热血的史实,让在场的师生、党员们直观看到了前辈青年在民族危亡时的使命担当,也为新时代中文系学子思考“青春该如何与时代同频”提供了历史参照。
在诗歌团体板块,程露书记剖析了抗战时期青年们的组织化实践。1936年,以温流为组长的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诗歌组汇聚了黄宁婴、陈芦荻等一批20来岁的青年诗人。他们发展创办《广州诗坛》《中国诗坛》,创作大量抗日诗歌,还通过诗歌座谈会、街头诗画展等大众化实践唤醒民众,其探索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供了南方实践样本。这让中文系师生深刻认识到,文学不仅是个人表达的载体,更能成为服务社会、凝聚力量的工具,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与创作方向带来了重要的启发意义。
课程后半段,程露书记延伸至新疆发展视野,阐述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她介绍,新疆近年来发展迅速,乌鲁木齐“六馆一心”等高端文化场馆的背后有着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援疆力量的支持。广东在喀什援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项目,延续着区域协作的青年纽带,也为青年奔赴新疆发展、投身西部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这一内容为面临考研、就业选择的同学打开了新视野,让大家明白除了传统发展路径,也可参考将个人专业与国家的西部建设发展结合,找到更具社会价值、适合自我发展的成长方向。

全体人员合影
课程尾声,程露书记号召中文系学子从历史青年与当代发展中汲取力量,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浪潮。此次思政课让“青年担当”精神跨越时空、落地当下,课后学生们表示将以抗战文学青年为榜样,关注时代发展机遇,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 | 罗允知
图 | 段漫鸿
初审 | 郑汝芬
复审 | 尹舒凡
终审 | 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