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主题教育 | 以师为镜,向光而行——对话校级授课竞赛获奖教师杨慧宇

发布日期:2025-09-27浏览量:
分享到:


为深入推进中文系师德师风建设,挖掘身边教师的育人典范,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中文系“师德师风教育月”系列专访再度开启。本次,我们特别对话学校第十四届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杨慧宇老师,听她分享教学路上的经验与热忱,解锁语言教学的独特魅力。

杨慧宇老师比赛现场

受访者简介:

杨慧宇,女,广东梅州人,助教。本科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获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中文教学。

2018-2020年期间,曾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孔院学院担任汉语教师;2021-2024年期间,曾于信阳学院文学院担任专职教师,主要讲授现代汉语、大学语文、文学经典精读、语言教学法、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等课程。2024年9月入职广州新华学院,为中文系专任教师。

备赛获奖:在团队助力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认知

今年7月,杨慧宇老师在学校第十四届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谈及这段经历,杨慧宇老师首先提及的是同行们给予的力量:“语言学教研室的前辈们从课程设计逻辑到师生互动技巧,都给了我特别具体的指导。”正是这份集体智慧的支持,让她得以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比如将现代汉语课程中偏重理论的内容,转化为“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探究模块,引导学生从身边场景发现语言规律。

杨慧宇老师比赛照片

破解“现汉难”:用“三个结合”让理论扎根生活

面对不少中文系学生觉得现代汉语课程“偏理论、较枯燥”的困惑,杨慧宇老师给出了“三个结合”的实用建议,让这门课成为解读生活的“工具”:

1.理论与生活场景结合:把知识变成“语言观察工具”,比如分析短视频文案的修辞、朋友圈的谐音梗,甚至用“校园公告栏语言风格分析”这样的小作业,让“躺平是隐喻”“yyds是缩略语”的语言学逻辑变得鲜活,但同时也要注意在书面语言中使用规范语言。

2.学习与专业需求结合:明确课程的“实用定位”——未来当语文老师要用到语法知识改病句,做文案编辑需靠词汇积累优化表达,就连考研考公的语言题也离不开现汉基础。建议学生列“知识应用清单”,让学习目标更清晰。

3.个体学习与互动交流结合:组建“语言讨论小组”,分享“买单和埋单的区别”“为什么说‘吃饭了吗’更自然”,甚至辩论“网络流行语是否破坏语言规范”,让枯燥理论变成有趣话题。

理念:以文化人,让语言教学承载文化温度

在被问到“基于这些成长经历和教学实践,您认为一名优秀的中文系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时,杨慧宇老师提炼出核心教学理念——“以文化人,以用促学”。她认为,语言和文学教学不能脱离文化语境:在俄罗斯教汉语时,会借“春节福字倒贴”等讲解中国人的祈福文化;在国内讲“现代汉语惯用语”,会延伸“敲竹杠”“穿小鞋”等背后的民俗,让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优秀的中文系教师,要让知识有文化底色,让教学有实践温度。”这是杨老师多年教学的初心,也是她始终践行的准则。

杨慧宇老师的生活瞬间

回顾六年教学生涯,杨慧宇老师总结了自己的“三个转变”:从“关注自己教什么”到“关注学生学什么”,让课堂从单向输出变双向互动;从“单一教学者”到“教学科研并行”,用“惯用语语义演变”的研究成果丰富课堂;从“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预见问题”,提前用“音标对比表”“听音游戏”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而对于想“走出去”传播汉语文化的中文系学生,她建议要培养三种能力:跨文化沟通的同理心、“理论+实践”的教学能力、用“讲故事”阐释文化的能力——“比如教中秋节,别只说吃月饼,讲讲嫦娥奔月的传说,再对比俄罗斯谢肉节,让文化在共鸣中传递。”她强调我们中文系学生要懂得提前积累“文化素材”,学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去阐释我们国家的文化,让外国学生在“听故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而不是觉得“文化是枯燥的知识点”。

从海外汉语讲台到国内高校课堂,杨慧宇老师用热爱与坚持,在语言教学的路上不断探索;用专业与温度,为中文系学子点亮了学习与成长的方向。这份对教学的赤诚,正是师德师风最生动的注脚。

校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 | 杨慧宇、蔡东凝

图 | 杨慧宇、蔡东凝

编辑 | 吴婉儿

初审 | 赖琳莹

复审 | 尹舒凡

终审 | 杨帮琰